“有警”,这简洁明快的字眼儿,点出了警察这个职业日常工作的焦点,所谓“有警必出,有求必应”,“有警”意味着紧张与行动,奔向充满未知的危险之地。在进入画面前,我们便听到对讲机里传出一连串呼叫,社会中发生的事端与矛盾似乎都集中在那部小小的对讲机里,电波的震动吵醒了一位在警车中瞌睡的年轻警花。 “有警”,也可以理解为“有位警察”。无疑,这位叫做关玲的警花是故事的核心人物。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主人公在警察生涯的一天之中究竟遭遇到了什么?她在这些遭遇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她睡眼稀松地在警车里醒来,抱怨着“别提了,累死了”,拉开了影片的序幕。想要启动警车,却发现坏掉了,于是放下了任务,去找修车店。在一家修车店遇到了男青年王晶。他俩算是不打不相识,在之前警花当街追逐一个小偷,未果,却误抓了路人王晶。在把这位略有痞气的男青年带回警局的过程中,关玲同志至少被他“戏弄”了三次:一次是关于保险套的对话,让她红了脸;一次是在狭小的警车内,她俯身去副驾驶够手机时,与男青年贴得略近,被他调侃后,十分尴尬;最后一次,她放男青年下车小解,在被调侃“是否男友”的问话后,一转身王晶人影不见。在车库偶遇犯罪分子后,警花的表现又如何呢?她忘了拿对讲机,轻松地被捆起来,当男青年解救了她后,二人一同面对犯罪分子时,警花在持棍时没有任何杀伤力,若非男青年从后面抱住犯罪分子给了她飞起一脚的机会,那么在整个事件中,关玲可以说没有任何作为。 从关玲作为一名警察的一天经历来看,不难看出这个人物时常显出“小孩子”般的气质,(如一个细节,从她在车库与犯罪嫌疑人的简单对话中便可以看到,她与陌生人打交道并不在行,甚至与普通人相比还略显稚嫩),当然最明显的还是,她几乎不具备一名警察所应拥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可以理解,对警花“弱势”形象的塑造,在某种程度上服务于对男青年性格的塑造,一文一痞,一庄一谐,一个一本正经却处于弱势,一个看上去不正经却伸出援手。这种张力的确是使影片“好看”的因素,但如果片中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或交代,而一味制造、渲染这种张力,在掏空了故事合理性的同时,也让整部片子的最终归结点——情感的升华变得突兀与奇怪。影片最后一幕颇有意味的握手,点出男女二人经过这次事件后产生“情感萌芽”的意图十分明显。我们自然可以理解二人在患难后的好感度会大幅提升,但,正由于必要铺垫的缺乏与合理性交代的不足,让这一幕的情感戏来得多少有些莫名其妙。 分析到这里,可以说在既有的故事框架下,影片必须要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又是故事本身内在的问题:如何解释(或合理化)警花的种种不称职行为?如何使最终的情感升华得以更自然的实现?是的,在我看来,《有警》还是缺了“一根筋骨”,撑起整部影片的“筋骨”,合理化种种不合情理的“筋骨”,让情感最终得以升华的“筋骨”。在我看来,这根“筋骨”是警花关玲的个人感情。 她为何会累得在警车里睡着?是不是她的恋人也给了她很大的压力?让她身心疲惫?是不是她不想面对早已形同陌路的恋人,不想回到那个冰冷的家,宁愿在车中小憩? 她为何在执行任务时屡屡犯错?是不是她情感生活的波动与变故让她整个人都变得浑浑噩噩,不再是以往那个精明强干的警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