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稻草人》是一部不错的微电影!它以儿童视角,展示了现代转型时期乡村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在城市化浪潮中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的不堪所带给孩子幼小心灵的创伤! 稻草人作为“父亲”的意象,作为田园的守护神,承担着孩子精神家园的使命!稻草人
的走失,预示着现代社会,乡村的衰败和农民无家可归的宿命性存在! 我曾在一个作家的小说创作研讨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些年,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说它转型也好,说它变革也好,变化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于我们的一些还沉浸于乡土叙事、无法断奶的所谓艺术家,还枕在农耕文明和乡土诗意的大炕上唱安详和幸福的他们,我要说的是,你们早已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断裂了! 在我们一些北方艺术家的镜头或者笔下,在这个暧昧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乡土诗意!并且不断重复?我想这与我们的艺术家对乡土的认识和了解有关。也许有人会认为我们的北方农村还处在农耕文明阶段,乡土很美好,有人性之美,需要书写。这个说法没错。但你考察过没有,就是以农耕文明特征为主的北方乡村,现在也不是30年前的乡村了,借用清华大学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的话说,它已经是破碎和凋蔽的乡村,乡村现在是“389961”部队在留守呀!并且当下的情况是,在城市化浪潮中,我们的乡村每天以70个的速度在消失!不正视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创作就会与时代脱节,就不接地气。有一位批评家说:北方艺术家习惯于退回到农耕文明的乡土里打捞诗意的乡村,而现实早已不是那么回事了。这话是有道理的。武大有个哲学教授叫邓晓芒,他写了一本叫《灵魂之旅—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生存境界》的书,分析了中国有代表性的十几个作家。他最后的结论是:中国作家的一个共同之点,就是回归。也就是寻根。什么是寻根,一个是大自然,一个是儿童,一个是文盲,是没有文化的人的最低生存境界。他说中国上世纪90年代文学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寻根,回到远古,回到古朴、朴素,远离城市。但是你现在还能寻到那个“根”吗?那个“根”早已被毁弃了。 电影《再见稻草人》的导演是深具眼光的,他对现代乡村的现实是了解的。他也对这样的乡村现实深怀忧思!他不似我们当下的一些伪乡土叙事,无视乡村凋敝的现实,一味的颂扬着想象中田园牧歌式的美好。他的镜头下所展示的是乡村的真实图景。他深入乡村人的精神世界,反思他们的生存困境和心灵无奈,展示不堪的存在是为了疗救的注意。在这个意义上,我说它也虽是短制,却发人深思!好电影!!赞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