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琦导演手记
关于青年电影阵线
在我们九分钟官微上有段话对青年电影阵线的解释很给力:国内优秀青年电影创作组织,将为输出具有时代与先锋性影响力的影像作品而努力。
这段话应该是当时成立这个组织的初衷,因为当初总是在想是否可以建立当年像杨德昌一样的电影小团体,引发一场关于电影文化的新浪潮革命(主要是思想上)。经过了3年,这颗种子依旧在冬眠。围绕在这个组织的朋友其实不多,也就5到6个人。他们的基本特征就是每逢8到9月份,他们会放下手里的所有工作,跑到九分钟电影基地当义工——或是新闻组或是制片或是监制。
我们当然不是想以革命的名义雇用廉价的劳动力,那么实在创作又是如何发生喃?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一个入围的团队因为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放弃拍摄,或者被组委会取消资格。这时候青年电影阵线就有机会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擦屁股式的工作,往往时间紧任务急,比如《杀手阿荣》《Q币》准备时间才四天,我这部片子也就三天的准备时间,听说《有些是回忆,有些是习惯》只用了两天准备,即便如此拍摄还是可以在基地顺利完成工作。由此可见相关服务部门的应变力还是相当出色的。
到目前为止,以青年电影阵线的名义创作的影片已经六部了。虽然进展很慢,通常在一种比较苛刻且有限的条件下完成,因此影片的各种瑕疵不少,但是在创作原则上我们没有偏航,这是可喜的,也是需要被坚持的。我最希望的是我们有朝一日能够真正有充分的时间搞创作,和可爱的战友们一起探讨关于纯粹的电影。想想那天在阳台上喝着清茶吹着海风畅聊着剧本,想想在学生宿舍朝九晚五出工收工时的相视一笑,想想在路边小镇的烧烤摊上喝着啤酒吃着烧烤庆祝杀青时的高歌,我忽然觉得身上依然充满力量,充满了对电影的热情,那已然是我们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为之的所有付出都很值得。
关于《钢城花园》
这个剧本根据塌楼事件的实事改编,在我们剧本评委的评估中排在前五的位置,但是很遗憾一直推销不掉。我们向好多团队推荐了这个剧本,答复是有抄袭《百花深处》之嫌。但是我仔细看了剧本,觉得完全不是一回事情。除了行动线相似外,要表达的其实是责任这个主题。一个疯子让一个公务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关乎人的生命,忽然让他从一个冷漠的视角,转换到一个活生生的,用废墟展示痛苦的悲凉视角。公务员的渎职和例行公事有时候大家都深有体会,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势透着管理者的傲慢令人厌烦。但实际上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服务社会,不是管理社会,这是意识上完全的扭曲。一些部门其实因为一些利益关系,经常对群众的诉求置之不理,导致消极应付和处理,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群众对政府的对立和不满。其实每个公务员都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政府,我相信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执行层面上被很多基层公务员扭曲了。 宁波的塌楼事件是个很好的讽刺案例,在塌楼前一天,住建部门经过测定,告知住户还有8年的时间,结果造成1死6伤的悲剧。本片不是为了揭露黑暗,而是希望引起大家的反思。想让大家意识到,诚恳认真地服务大众不仅是责任问题,更关系到执政者的公信力的问题。
小陈作为一个年轻的公务员,一出场的姿态就不健康。他对真实的问题并不关心,而是过来替居委会平事的。他可以随口编出个吓唬人的法律条文,仅仅为了息事宁人。公务员的纯洁度其实是需要年轻人来更新的,很可惜他看起来从来就没有年轻过,除了例行公事甚至都谈不上明辨是非。郑先生这个角色其实是很虚幻的,我认为他犹如一个良知的鬼魂,似乎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他的坑蒙拐骗下,踏上一条面对生死离别的奇幻旅程。
16号废墟实际上是个很荒诞的场景,有点像舞台剧的意思。我们设定为边上是个正在打桩开挖新楼的工地,工地上的诡异声音和荒草上的破家具拍摄造成了一种虚无的感觉。实际上老郑需要在他面前表达他压抑已久的伤心。于是,用了老郑的幻觉和小陈的实际感受交织在一起,后景的打桩声类似一种情感的共振。一开始若有若无,但最后一步步加强,到了下雨的时候逐步幻化成了警钟。小陈从一个无知无觉的年轻人,慢慢被老郑的痛苦幻觉所感染,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于是第二天,他又去测试这个两年前测过的c级危楼,也许有些事情让他感到了不安,这种不安也许就是良知的萌芽。
感谢我们年轻的制片团队,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不可能那么迅速的建组,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需要我们的热情和善良,做电影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