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九分钟短片《三公里》
5月18日 腾讯视频正式上线
丁 正,毕业于法国巴黎EICAR国际电影学院,曾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工作,期间导演和拍摄了多部获奖纪录片。
丁正 九分钟电影锦标赛监制
上海青年梦想电影城有限公司副总裁/监制/导演
主要作品列表:
电影长片:
《暗月禁忌事件》(即将上映)
九分钟电影短片:
《面朝大海》、《三公里》、《杀手阿荣》
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七集《三餐》
《寻梦牡丹亭》(2013年“金熊猫”奖文娱时尚类优秀纪录片奖)
《聚焦索马里——追击海盗》(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2009年第9期总裁奖、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2009年度大奖、2009年度上海电视台传媒人奖)
商业作品:
《不忘初心——中国广告人》(2016年第16届IAI国际广告节金奖 公益类、虎啸奖2015年度十佳广告片)
《寻找时代精神样本——发现坚守的力量》 (2016年第7届金鼠标数字营销大赛数字媒体整合类银奖、2015年中国广告长城奖媒介营销优秀奖、中国广告长城奖互动创意优秀奖)
《医》系列纪录片(2015年金网奖银奖、大中华区艾菲奖金奖、中国广告长城奖媒介营销金奖、中国广告长城奖互动创意银奖、金投赏银奖、经典传播虎啸奖金奖、金鼠标金奖、2014中国新锐营销大奖金奖)
丁正是为数不多的参加完第一届九分钟连着参加第二届、第三届的导演,这是憋了多久?不过,不断尝试新的题材也许才是他的动力所在。他在《三公里》的导演阐述里是这样写的:《三公里》应该算是我的正能量作品的小小尝试,第一次通过运动题材来传达励志的概念。我希望观众在看过片子以后能够忘记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忘记一切电影工业,只是故事能深入人心……”那么,《三公里》究竟是不是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故事呢?本期专访还是邀请丁正导演为我们详细解读。
九分钟:您继续参加第二届九分钟锦标赛的原因?
丁正:这个赛事每年都在举办,参加完第一届九分钟锦标赛后,我和组委会双方的相互认可度都很高。对于组委会来说,《面朝大海》已经是获得肯定的一部作品了,并且他们也了解我的拍片能力,所以第二届开始的时候又对我进行了邀约,而我也愿意再来。当时第二届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就是9×2单元,片子拍的越长越有挑战性,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更大的实践与收获的机会。
九分钟:您当初为什么决定要拍《三公里》这部影片,初衷是什么?
丁正:当时有一个现成的故事梗概叫《环法》,但是我跟这个编剧是完全没有过交流的,我把故事梗概拿过来之后做了很大幅度的修改。最终呈现的电影和之前的梗概相比,除了都有用自行车进行比赛这一元素之外,其他的故事完全不一样。
同时,我正好认识一些玩自行车的朋友,他们的车友俱乐部整天玩改车、赛车。拍这个片,首先我们要把一辆老自行车改装成赛车,这个是有技术难度在里面的,这不是一般道具师能做得了的。而我那些车友会的朋友非常擅于做自行车改装。当我把这个事情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特别有干劲。平时改车也就是对赛车进行一些升级改造,但他们从来没尝试过去把一台老凤凰自行车改成赛车。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件很好玩、很有挑战的事情,非常愿意来帮我实现。为了拍摄方便,我们淘了两辆外形一样的老凤凰自行车,一辆用于改造成赛车,另一辆用于拍摄未改造前的戏份。在这部分的技术难题搞定的情况下,影片就正常开拍了。
九分钟:《三公里》这部影片,很多人看完都觉得诙谐又不失感人,可以说是抓住了观众的笑点与泪点,展现了人在生活中的不易。那么这部影片,是在什么基础上建构的呢?它主要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丁正:人在生活中的不易只是一个初级的主题吧,什么片子都会这么表达。其实这部片子就是想做一个喜剧、励志、体育类型片的尝试。我想做的电影还是要讲一个通俗化的,大家都能接受并且喜爱看的故事。我不会去刻意讲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东西。《三公里》就是想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单纯的讲述一件好玩的事,就是农民工怎么样改造了一辆升级版的凤凰老坦克去参加一个专业比赛,最后得了冠军。
九分钟:老凤凰自行车是一代人的生活记忆,看完让人感动又怀念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觉得,这部影片特别像是给老凤凰自行车做的一次广告,咱们是否向老凤凰自行车拉了赞助呢?
丁正:我们也有想过拉赞助,但是要拉赞助就必须要有跟企业沟通的提前量,而我们在拍摄期之前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这个事。更重要的是当时自己也没有那么强的营销能力,说白了就是商业头脑还不够,没有好好的提前谋划这件事。我们只是在拍摄阶段找了宁波的捷安特车友俱乐部,说了这个想法之后,他们愿意提供免费的拍摄场地,而且可以免费为我们组织穿戴整齐的自行车爱好者来进行那场自行车比赛的大场面拍摄。
九分钟:那场自行车的大场面,看完的确让人精神一振,感觉特别有奥林匹克体育精神!这也是本片想表达的一个主要概念吗?
丁正:这种励志的主题是肯定有的,并且想表达小人物在大城市打拼的不易以及年轻人不断向上,积极阳光的那一面。
九分钟:在九分钟电影锦标赛拍摄《三公里》期间,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丁正:《三公里》这部影片对我来说,其实是让我第一次正经地拍了一个近20分钟的剧情短片,以前的片子都没有这么长的时长,而且拍摄周期将近六天,也是我第一次用这么长时间去进行短片摄制。整个过程让我体验了一次更专业的制片生产流程,其实对我自己的职业化锻炼以及能力的培养是个非常好的经历。
九分钟:能麻烦您给我们讲一下青年电影阵线是怎么回事吗?
丁正:青年电影阵线的概念源自于邱老师,他希望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一起去做剧本创意的探讨和研发。所有9×2的片子,就像《最后的枪王》、《美好时光》、《天堂电话》这些剧本的诞生,都是在大赛期间,我们这些导演包括邱老师一起在宿舍每天探讨故事的结果。大家互相提意见,再修改,实际上它就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编剧创作模式。影片中我们没有单独的编剧署名,而是打上了这个创作团体的名称。
九分钟:您对扶植青年电影人的方法和建议有哪些?
丁正:扶持或者说挖掘优秀青年电影创作者,其实关键是给他们创作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然后在创作中给予专业制片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拍电影或者学拍电影,最重要的是要去拍,也就是实战。一部部地拍下去,哪怕一开始拍烂片,但有悟性的人能够在过程中发现不足及时弥补,在下一部作品里调整自己。现实中存在一些特别有天赋的鬼才电影人,但这不能算是主流电影力量。我更愿意看到更多从基础做起,一步步把自己磨练成职业电影人的创作者,他们是未来电影市场的主力军。
九分钟:您对电影大环境的看法以及您对中国电影的看法?
丁正:如今的中国电影大环境,浮夸、浮躁、虚假繁荣,能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讲好故事的创作者不多,急功近利,想赚快钱的一大把。做什么事都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操守,对得起买票的观众。观众不是傻子,也不都是所谓“小镇青年”,只喜欢低级趣味。真正的好电影,不会没有好市场。
九分钟: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机构和基金,都设立了“青年电影人扶植”专项计划,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些扶植计划的?有什么建议吗?您觉得这些计划跟九分钟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丁正:这些都是好事,说明社会在重视发掘和提携青年电影人,也说明大家有意识、有危机感,看到了现在国内电影力量的青黄不接,亟待后浪来拍前浪。问题是,那么多青年电影人扶植计划,一个个涌现,又一个个消失,能坚持办下去的太少了,往往搞了一两期就销声匿迹,也很少有真的成绩爆出,无论作品还是电影人才。这说明有很大部分人还是在玩虚的,搞现象,却忽视实质。口号好喊,落实很难。是否有持续的资金去给青年人拍片?是否有货真价实的专业指导?是否能保证出来作品的质量?是否能给到亮相的平台?这些具体而不容含糊的细节都决定了扶植计划的可延续性。九分钟电影锦标赛持续了七年,资助了青年人七年,出了120多部高质量作品,这是任何一个扶植计划都没能办到的事实。要说九分钟和其他扶植计划的不同,那就是脚踏实地。人生短暂,需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