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香港制造”曾是一个金字招牌,但随着近年内地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内地市场扩大令华语电影重心出现转移,“香港电影不再是独一无二,不再有很大的优势,无论编剧、导演、投资者都好,其实都面临着转型。”黎文卓向南都记者讲道。
刘伟强和黎文卓认为,在曾经高效运作的香港电影环境中,内容生产者即编剧的触觉灵敏度,根据观众口味的转变而迅即反应,这被视为港产片曾在商业市场中保持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刘伟强说,“因为香港很小,一些话题性的东西很快就会传得厉害,香港编剧会很有触觉地去挖料。”但如今的困境却是:市场小、钱少、人才少。香港电影近年来已从巅峰时期每年出品两三百部作品到现时每年约五六十部作品出炉,港产片市场的收窄已显而易见。
“(华语电影)主要的市场还是在内地”、“如果不是合拍片,我们很多人会转行”、“我觉得需要脱离下地方色彩,不要那么香港”———在“香港电影编剧未来走向”的问题上,刘伟强、岸西、黎文卓分别给出了以上三句答话,曾经缔造无数经典让人引以为傲的“香港出品、港式制造”,在香港电影人北上风潮中,编剧也毫无例外地需要顺应这股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