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9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既然拍电影,就拍个神一点的——谈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刘晓黎 发表于 2012-7-19 23:1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写于一年之前《盗梦空间》上映之后,值此《黑暗骑士的崛起》公映之日,特发出来,欢迎交流学习。
既然拍电影,就拍个神一点的
                                 ——谈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
/刘晓黎
  
我们常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影片《盗梦空间》正好诠释了这一点,这场扣人心弦的梦在2010年掀起了全球票房和口碑的狂潮,而造梦人正是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
1970年出生在伦敦的诺兰七岁时就开始使用父亲的小型摄像机尝试拍摄,1998年拍摄处女作《追随》就已初露锋芒,十二年里他推出了七部电影,低产而高质。

从当初的先锋影人到如今的商业大导,诺兰屡屡创造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战绩,他的影迷们不吝用“神导”和“神作”来形容他和他的作品。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如此简明:“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
相比简单的自我介绍,诺兰的电影作品则复杂迷人,即使在在商业片领域也无不显示出“作者电影”的气质,这对于我来说就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在观赏完他的所有影片后,我尝试去分析他的创作风格,或许能找到对今后创作的启示。
“你在仔细看吗?”
非线性叙事与逆反式选角
诺兰最具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经常为影迷称道,但这一风格并不覆盖他的所有作品,其中不难看出诺兰对于题材和类型的判断,他迄今为止的七部电影作品中,《追随》《记忆碎片》《致命魔术》为风格比较强烈的非线性叙事,《白夜追凶》《蝙蝠侠:开战时刻》《黑暗骑士》虽有少量闪回、闪前的情节,但基本符合常规的好莱坞线性叙事,《盗梦空间》处于比较折中的位置。
我认为除了处女作《追随》故意追求一种打乱的个人风格之外,诺兰在考虑其他的片子采用何种叙事手法的时候首先是保证贴合故事本身的特点:
《记忆碎片》讲的是一个患有短期失忆症的男子为妻子报仇的故事,他的失忆周期为五分钟,也就是只能记得五分钟以内的事情。因而这个片子先讲结局,然后每五分钟为一片断往前推,似乎让观众也得了失忆症,一起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致命魔术》的叙事更为复杂,线索多而且时间点乱跳,故事叙述者也轮流变化,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但从整体观感上看,这部影片非常类似观看魔术的心理,在开场前的镜头里,诺兰就已经告诉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是随着观影的不断深入,你始终迷惑,魔术的奥秘在最后关头才揭晓,而其实,电影中早已在之前大量出现了这样的暗示镜头和双关语。正如开场的独白所说:“你想找出秘诀,但你找不到,因为你没有真正再看,你想要被骗。”
以上两部片子正是因为使用了非线性叙事才会让故事更加迷人,而《盗梦空间》则涉及到梦境和潜意识,片中的开场同样也是影片后半部分的内容:柯布倒在海滩上,被带到一个老人面前。但是,《盗梦空间》除了片中总会由回忆和梦境闪回到柯布和梅尔的故事之外,总体还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不过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非线性叙事的环境:多重梦境。影片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层层深入梦境既体现了编剧的创造力,又体现了导演的控制力,更值得一提的是,诺兰对平行蒙太奇和慢镜头的这两种常见技法的运用非常巧妙地符合故事的设定:每深入一层梦境时间放慢二十倍。影片的后半部分因此呈现出无与伦比的故事张力。
至于《白夜追凶》和两部蝙蝠侠系列,由于很明显是商业类型片,诺兰没有过多展现非线性风格,并且很显然这三部作品的题材本身也无需赋予这种叙事方式。
著名导演大卫·林奇的作品《穆赫兰道》《妖夜荒踪》是非线性叙事的典型,林奇的叙事不但打乱时间线,还要打乱角色线,像一场逻辑混乱的噩梦,他追求一种理解上的暧昧,他不希望让观众完全明白,要留有谜团,留有神秘感,所以谁也不能说他完全理解了林奇的影片。以《21克》《巴别塔》闻名的冈萨雷斯的非线性叙事则显得更为随意,让人感觉他是把几条顺叙的故事打碎任意重组,不过这种结构会让观众更加集中精神,并在自己的脑中构建故事。
与这些同样以非线性叙事风格著称的导演相比,诺兰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用非线性并不是为了让人看不懂,只是相对增加理解难度,同时,他还要在影片中加入帮助观众理解的元素,比如《追随》中不同时间段主人公极易辨认的不同造型,《记忆碎片》中的彩色和黑白之分,《致命魔术》中安杰的瘸腿,波登的断指,《盗梦空间》中的图腾等等。
除了反常规的叙事策略,诺兰的选角策略也很有颠覆性,他总是让演员挑战与自身固有形象反差很大乃至完全相反的角色。
《白夜追凶》中,以“黑帮教父”闻名于世的艾尔·帕西诺出演患失眠症的警察,而出演喜剧为主的老顽童罗宾•威廉姆斯扮演一个行踪诡秘的杀手;《黑暗骑士》中,在《美国精神病人》精神错乱嗜血残忍的克里斯蒂安·贝尔化身英俊潇洒的蝙蝠侠,加里·奥德曼曾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变态警官外加《哈利·波特》里面的邋遢囚徒小天狼星,这次成了一丝不苟胸怀正义的警长,而《断背山》里的木讷牛仔希斯·莱杰华丽转身为极度癫狂的小丑;到了《致命魔术》,昔日家财万贯的蝙蝠侠又一下子成了穷困潦倒的魔术师,野性十足的“金刚狼”休·杰克曼竟然衣冠楚楚地展现英伦绅士风。
这种高反差的选角方式虽有风险,但出来的效果往往十分惊艳,这就要看导演的功力了。看完这些影片后,你就会发现,这样的选择是多么恰当。艾尔·帕西诺两双无焦点的大眼睛不正是失眠症的症状么?蝙蝠侠是不是比以往历届都要有型?希斯·莱杰那惊为天人的小丑更是让我钦佩导演的慧眼,谁能想到那个不善言辞的牛仔能发出成那令人不寒而栗的狂笑。

对于为何选择“澳洲阳光”希斯•莱杰来扮演此角色时,诺兰只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Because he is fearless.(因为他无所畏惧。)”。无所畏惧的希斯·莱杰后来因服用混合药物不幸英年早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演小丑时入戏太深,需要服用药物才能平静下来,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小金人是给他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我们要感谢诺兰的慧眼识人和希斯的“疯魔”演出,为影史又贡献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经典反派。
大容量情节与深内涵挖掘  
当年《记忆碎片》的横空出世让不少投资商看到了诺兰拍摄商业片的潜质。由于当时诺兰手上还没有完整的剧本,所以面对4600万的高额投资,以及投资商谈妥的阿尔·帕西诺与罗宾·威廉姆斯两位大牌,诺兰当然无法拒绝《白夜追凶》。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好莱坞电影的工业流程,在这里导演的地位不如投资方派来的制片人。
诺兰对于投资方提供的剧本不满意,要求自己改写剧本,制片方不同意。于是这部影片出炉后显得像一部常规的好莱坞商业片,虽然品质也不差,取得了稳定的票房,但并未能表现出诺兰的个人风格。这次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诺兰,以后的影片中,他都坚持自己创作剧本。
       我们应当庆幸诺兰的决定和坚持,他的编剧能力的确高人一等,在与弟弟乔纳森·诺兰的合作中更显卓越。他的每一部影片情节点和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我甚至觉得,他的片子的信息量去掉一半都可以延宕成为一部相当紧张的影片。
       如果把《追随》和《记忆碎片》故事理顺,其实大概也就含有一部常规影片的信息量,但是经过非线性的处理之后,理解难度增加,需要观众记住以往的各个情节才能方便理解剧情。
       《致命魔术》和《追随》在叙事上非常类似,旁白也很多,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含讲述者的陈述以及两位主人公的日记内容。这部影片的非线性也极大地扩大了信息量,关于两位魔术师如何结仇和报仇,以及各自的感情生活,叙事线时而并行时而相撞,时空随时在跳跃,但是从他们的对白中又包含了无数的暗示,直到最后,诺兰才慢慢地道出真相。
《黑暗骑士》的情节足以用千回百转来形容,开门见山就是小丑组织打劫银行,这个干脆利落的段落足以单独拎出来成为其他电影的高潮戏,在这里却只是打个招呼而已。整部影片人物众多,线索并行,既要反映小丑的混乱主义,蝙蝠侠的侠客逻辑,还有双面人的性格演变,层层渗透又稀奇古怪的犯罪手法,一波三折的抓捕计划,这两个半小时的片子牢牢抓住你视觉和大脑。

若是一般的导演,有了“盗梦”的点子,估计就会把影片处理成偷取别人脑中信息的偷盗片,高潮段落想必是和对方脑中投射的对抗。但是这对诺兰来说同样只是开胃菜,《盗梦空间》的一开始便是双重梦境中的偷盗,而影片的重点故事则更显难度:植入思想。观众一定有这样的印象,影片的前半段就在高密度地解释梦境中的规则,穿越的方法,上层对下层的影响以及图腾的作用,这是一部展现新概念的电影所必须做的事,诺兰为了不显生硬,通过后来加入的“筑梦师”阿丽雅德妮的视角提出观众的疑问,并在各种视觉奇观和插科打诨中一一揭示,并且通过她,我们也在深入柯布的内心。在向观众传达完必要信息之后,就开始了多重梦境的高潮段落,撞车、失重、雪崩等等场景与梦境中的规则相辅相成,诺兰在按捺了很久之后终于来了一场平行剪辑的大轰炸。
诺兰在把控如此庞大复杂的结构时还能做到逻辑严谨和细节考究就更为难得,有许多影迷在细致地分析每部影片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和漏洞时,会发现其实诺兰早就想到了,并已在影片中的某处不动声色地揭示出来。虽然信息量大到不能每一点都着重交代,但这不代表观众不会深究,严谨负责的诺兰值得每一个剧情经不起推敲的爆米花电影作者学习。
在处理非线性叙事时诺兰会严谨把关不同时期人物的造型以及特殊变化,这一点之前已经提到。还有比如《黑暗骑士》中到底小丑派遣在警局的卧底是谁,虽然剧情没有直接说明,但细心的影迷可以在反复观看之后找出明确的答案。还有一些更为细节的事情,比如《盗梦空间》中进入第一层梦境“雨中街道”后,阿瑟打劫了一辆出租车,钻进出租车后他关掉了收音机,这种微小的动作就算去掉也不影响叙事,但这恰恰反映了阿瑟怕其影响听到“唤醒音乐”的心理。
在第83届奥斯卡颁奖礼中,《盗梦空间》获得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等技术大奖,让这部最体现导演和编剧功底的影片颇显尴尬。当年的《黑暗骑士》除了希斯的最佳男配角,也只拿到了最佳音效剪辑。这让人感觉诺兰的片子该划为技术主义的一类。但是,影迷和影评人们对于诺兰作品的称赞不仅仅是震撼火爆的视听盛宴,更重要的是他错综迷人的故事情节,以及对人性和哲学层面的剖析与思辨。
最容易拿来比较的便是《黑暗骑士》,诺兰塑造的“蝙蝠侠”让目前为止出现的各种“侠”都显得低幼不堪。因为其他超级英雄影片包括《变形金刚》之类的主题大多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讨论的问题最复杂也就是“人类究竟值不值得拯救,世界究竟值不值得奋斗”,对抗动机若不是发誓要报仇或者女友被掳走,那一定是上天注定要你拯救地球。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这些影片在视觉特效上做足了功夫,故事也算合理且有噱头,娱乐身心值回票钱还是可以的。
诺兰的两部“蝙蝠侠”一改该系列之前夸张的漫画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冷峻的写实主义,而且它们最突出的是把“侠”处理得不那么“绝对正义”,并且探讨了私人执法和社会公义的关系。《蝙蝠侠:开战时刻》讲了韦恩从普通人到超级英雄的克服恐惧和自我突破的过程,《黑暗骑士》则包含更多,有小丑的“混乱”理论,双面人的“制造运气”的合理 性讨论,蝙蝠侠和小丑的同类本质,双面人堕落的过程,两艘轮船上人们的选择,以及最后人类需要一个“光明骑士”的精神

象征等等。可以说这部片子几乎将超级英雄、坏蛋与社会的性质全部讨论了一遍。
除此之外,诺兰的《记忆碎片》探讨了人的记忆可靠性和自我欺骗寻求解脱的问题,《致命魔术》讲了复仇执念的两败俱伤以及至高的魔术境界就是“自我牺牲”,《盗梦空间》则在真实和梦境间游走,将“庄生梦蝶”的哲学思想赋予在那枚陀螺上。
有些人评价诺兰几部票房大作的叙事手段不够先锋,人性刻画不够深刻,概念不具备开创性,可他们往往忽略了商业片定位本身所要牺牲掉的艺术性。恰如有人说《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场过分炫耀视听效果,《盗梦空间》里的搏斗、枪战等也很明显是为票房考虑。要说实验性,《记忆碎片》算是很典型了,但你不能指望它创造过亿票房,甚至是《盗梦空间》对于某些观众来讲都过于高端而导致他们晕头转向了。我觉得抱怨在商业片中挖掘不到深刻内涵和抱怨文艺片中没有火爆场面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一种故意刁难的刻薄。当然将商业片和艺术片壁垒分明地划清界限也是错误的,总有一些作品兼具两者的气质,而诺兰对于两者之间的平衡则处理的非常高明。
诺兰颠覆了商业巨制普遍追求的浅显易懂不求甚解的叙事策略,摒弃了票房炸弹简单幼稚浅尝辄止的主题内涵。他的作品不光光有逻辑严谨复杂迷人的故事情节,更有对人性的探索,道德的反思以及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索。虽与那些追求极致的艺术电影尚有距离,但在商业片领域,他早已是凤毛麟角。他尚未无懈可击,但却不可多得。
保守派传统与新技术巧用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好莱坞大片越来越呈现出用电脑解决一切的趋势。那部直接写入电影史的《阿凡达》,让我们沉醉在CGI创造的美丽星球,惊叹于数字技术的神奇魔力,或许以后连参照演员面部表情都不要,全部由计算机生成。
当使用数字中间片成为业界标准,诺兰却坚持胶片拍摄,人工调色,“剪刀”剪辑,他说:“我不希望我们就像是在拍短片一样,因为人们付钱是来看我们的电影的,那就不应该是很容易做的东西。那应该是有难度的。”
当拍摄只需演员在绿幕前做出各种反应,诺兰却坚持实景拍摄,使用传统特技,跟他一直合作的摄影师瓦雷·菲斯特说出了缘由:“人们的眼睛会本能地发现CGI的不足——实景拍摄所带来的震撼不是数字技术可以比拟的。”
当片商争先恐后为影片打上3D标签,诺兰顶着华纳公司的压力,坚决不用3D,道出了“一部好电影的核心是故事,3D会分散对剧情的注意力。”的电影宗旨。
在叙事上不断追求革新和颠覆的诺兰在技术领域成了有名的“保守派”,他像是一个遵守“故事第一位”原则的信徒,在自我修行的路上坚守着;他又像传统电影王国的继承人,肩负着传承前辈手艺的重任。对于传统者来说,蒙太奇就是最好的特效。
而且,诺兰影片的片名字体基本上没有经过特殊设计,片尾字幕也都是简单的黑底白字,没有做特技包装,或许这也是跟他“故事第一”的原则有关,可能他觉得字幕都算是多余的东西。
但如果仅凭这些话语你就认为诺兰是个蔑视数字特效的顽固分子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诺兰只是对新兴技术很慎重而已,他反而是能够将现有技术利用得最好,结合得最完美的人。
诺兰对于IMAX巨幕电影情有独钟,可是一直没有拍摄的机会,直到执导《黑暗骑士》时才好好潇洒了一把。诺兰为此做了不少准备功夫,200612月,影片开场的那个凌厉迅猛的抢劫银行戏在芝加哥拍摄取得成功,使得后来在其他场景中也使用了这种拍摄方式。
IMAX摄影机体积大而且沉重,并且视角很广,增加了拍摄的难度。在普通35毫米摄影机的取景范围内,观众能同时看到地面和天花板的情况非常少,但是在70毫米摄影机的镜头下却一览无余。为了完美展现镜头中的细节,诺兰团队做了很多工作。
影片中令人深刻的很多场面是用传统特技完成的,比如小丑炸毁医院,炸毁的医院是由一栋即将拆除的建筑装扮而成,爆破团队需要经过精确的计算才能确保不误伤演员;还有卡车180度大翻转的场面,实拍时的那条街道地下密布着下水道和电缆,剧组需要制定出谨慎的计划才能不影响居民生活。除了这些实打实的镜头,影片的数字特技处理部分也令人印象深刻,“双面人”哈维·登特那半张恐怖的脸便是运用表情捕捉技术合成的,或许化妆技术也能够勉强完成这个任务,但是诺兰需要的是一个没有皮肤、没有眼眶、肌肉残缺、肌腱外露的严重烧伤效果,这时电脑特技就成了不二之选,于是我们在影片中像看人体解剖一样看到了视效师们精细的劳动成果。诺兰的抉择恰如这“双面人”,一半是实拍,一半是后期合成,他们共同组成了完美。
再比如,《黑暗骑士》中出现了多次蝙蝠侠站在高楼大厦上的镜头,这样的镜头让其他导演处理可能都得在绿幕前拍摄再后期合成,但是敬业的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却真的就站在了高耸入云的大厦边缘,因为主创们认为,这样的真实是观众们能体验到的,是数字合成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蝙蝠侠从大厦上跳下去展翅翱翔的镜头则是通过绿幕拍摄和空镜头合成而来的,因为实拍的难度实在太大了,经过天衣无缝的剪辑之后,没有真实、虚拟转换的突兀,而是给人以飘逸自如的美感。
《盗梦空间》的一款海报上有句简洁的宣传语“The dream is real”,说出了整部影片的风格。在某些电影中,表现梦境总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空灵感,而诺兰对梦境有着自己的阐释方式:当做梦人浸入水中,梦里就会水漫金山。这个镜头是在摄影棚中实拍的,工作人员在窗口旁设置了26个水箱共计5000加仑的水。还有一个场景是一辆火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这辆火车其实是汽车,只是加上了火车的外壳,并且在后期处理时把汽车轮胎换成了火车铁轮。

挑战物理学的“折叠巴黎”和“失重走廊”就更令人拍案叫绝了,前者是以数字特效建模为主,结合实际街景拍摄,特效组需要把巴黎街道上的建筑细节全部记录下,后期贴图在模型上,最后呈现出了一种无比真实的质感;后者则是以传统特技为主,辅助数字特效修补细节,在表现“重力转移”时,剧组用了巨形“万象环”装置,装置内部是精心装修的酒店走廊,随着机器的转动,演员也要顺其自然地保持平衡,再加上摄影机的巧妙运动,造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奇观。在表现“失重悬浮”时,剧组使用了大量的威亚,数目庞大的钢丝对于后期处理无疑是繁重的任务,诺兰团队却突发奇想,把水平的布景建成垂直的,视觉上的走廊两侧的墙壁才是真正的天花板和地板,这样一来面向镜头的部分就会刚好遮住固定演员的悬挂装置。当演员承受不住长期被威亚吊着的时候,就会要用到替身,然后用数字技术将他们的脸替换掉,相信观众们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诺兰就是这样,他继往开来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只为能让影片更加完美。他不是技术狂人,却把电影视效升华了一个层次。在多重梦境,他那波澜壮阔的视觉特效笼罩上了一层哲学的光圈,这也是《盗梦空间》能在颁奖季横扫各大奖项的最佳视效的原因。
美国视效工会在颁给《盗梦空间》“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环境设计”“最佳模型设计”“最佳合成”四项重量级奖项的同时,还授予诺兰“远见奖”,评语是:“简直是当值无愧,他把想象力与技术的融合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潜意识引导与高智商挑战
在魔术的领域,有一个术语叫做“错误引导”,即魔术师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任何魔术师想要引导到的地方,这是魔术师操控人心的秘法,也是魔术引人入胜的原因,诺兰正是精通此道的电影魔术师。

在诺兰的非线性叙事迷宫里,经常会出现将后面发生事情的片段提前展现,让观众先有个印象,然后不断地强化,到影片的后面再娓娓道来。你或许认为这只是常见的增加悬念的手法,就好像预告片一样把抓人眼球的东西提前,让观众有期待看下去,但其实诺兰使用的这种方法更加高明,因为他已经牢牢牵引住你的潜意识。
《记忆碎片》的片头用了简单的倒放效果,效果却十分惊艳,第一个镜头便是宝丽来相片由完全显影恢复到白纸一张,长时间的单一镜头不断地在观众脑海里强化本片的重要道具以及倒叙风格,从而让接下来的故事水到渠成。
《致命魔术》的第一个镜头是散了一地的礼帽,然后突然一个神秘的声音出现:“Are you watching closely?(你在仔细看吗?)”这一个简单的画面和简单的对白,就已经是全片的关键所在了,但是观众没有意识到,接下来的段落是交叉剪辑,一边是小鸟消失又回来的魔术,一边是安杰为波登设下的圈套。小鸟的魔术原理在影片后面被揭示出来,这跟安杰和波登各自的“移形遁影术”本质相同,并且,魔术的牺牲精神和“必死一只”的情节暗示都极为统一地结合在一起。虽然早已暗示,观众还是不会猜出影片最后的包袱,波登和法隆是双胞胎,这是因为在错综复杂的叙事线索中,观众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理顺剧情。
全片在讲“植入思想”过程的《盗梦空间》本身就是一部发生在潜意识中的动作片,而且本片实际是在观众脑中植入了很多思想,诺兰花了很大篇幅展现了潜意识理念的物化:分辨真实与梦境的图腾,梦中投射的防卫武装,隐藏梦境边界的彭罗斯台阶,保存秘密的保险箱等等。这些新的概念需要得到观众的认同就必须要不断地强化它们,所以我们看到影片的开场戏部分就出现了陀螺,防卫者,保险箱等,等于魔术表演中先给我们做一下简单的示范,接下来才是重点。

很多人会讨论最后的陀螺到底倒下了没有,但是其实已经中了诺兰的“错误引导”了,因为根据剧中的理论,这枚陀螺只对梅尔有效,别人接触到了就失效了,那么柯布凭什么要靠陀螺来判定现实与梦境?细心的影迷在仔细研究过影片后发现,其实柯布的图腾是他的戒指,但这其实也有些违背图腾的理论,因为柯布在现实中不戴戒指,若他在别人主导的梦境里也是会没有戒指的。紧接着,观众会明白,柯布根本不是一个可靠的叙述者,说不定他才 是在梦中,而梅尔回到了现实。总之,这一切跟最后陀螺倒不倒下其实没什么关系。
有人说,诺兰影片的结尾都是开放式的,对于看惯了大团圆结局的人来说诺兰的片子就好像没放完突然被切掉一样。不过在我的观影感受上觉得其实结尾并不算开放,作者有明显的倾向性,只是不把话说完,结束得恰到好处,让人们觉得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记忆碎片》的结尾说了一长串关于记忆和存在感的话,但此时正是整部影片顺序发展的中间部分,因为故事的结局就是影片的开头:莱尼枪杀了泰迪;《致命魔术》的最后镜头是溺水身亡的安杰的复制品,由之前安杰说再也不会使用机器来推断,波登已经杀死了世上唯一的安杰,而道具师也帮助波登领回了女儿;《盗梦空间》最后的陀螺有略微要倒的痕迹,但是最重要的是,此时的柯布已经不在意陀螺了,因为他看到了儿女的模样。
       诺兰的影片经常会被打上“高智商”和“烧脑”的标签,《盗梦空间》的宣传策略也是用“高智商电影”去吸引观众检测自己的智力。不过,诺兰的“高智商”正如他的“深内涵”一样,也是相对的,他并不故意把影片处理地多么晦涩,而是将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有人说他的作品是“商业片中最烧脑的,烧脑片中最赚钱的”,算是相当贴切。
       诺兰首先会用非线性叙事来挑战你的智商,看看你重组故事的能力,然后会时不时地向你传达心理学、哲学、数学、建筑学等概念。观赏他的影片,当然需要一定的智力基础和知识储备,不过你不用担心你的智商会超过导演,因为你已经被“错误引导”了。诺兰本人的智商无疑是很高的,但他的本领在于,让你看完后不光觉得他的智商高,还觉得自己的智力也不错。而事实上,这都得益于他在让观众便于理解的方面所下的功夫。
       诺兰在伦敦读大学时专修的是英国文学,这反映到他的影片里就是对于故事和对白的准确把握。诺兰的作品中总会有一些精简又有深意的语言,并且会成为帮助人们理解剧情的关键。如《记忆碎片》中“我们需要记忆去确认我们的身份”,《致命魔术》中“每个魔术都包含三个步骤:以虚代实、偷天换日、化腐朽为神奇。”“你没有真正在看,你想要被骗。”,《盗梦空间》中的“最具有可塑性的寄生生物是什么?是人的想法。一个简单的念头可以创造城市,可以改变世界重写一切游戏规则。”就相当于一部影片的精髓已经让诺兰给你总结出来了,虽然还需要你去深挖句子里的暗示,但已经算是给出了足够的解题条件了。
       当很多漏洞百出的电影让人感到编导的智商还不如观众时,诺兰却可以游刃有余地操控繁多的元素给观众制造头脑风暴,第一遍先让你基本看懂,再多看几遍你会发现更多细节。
诺兰敢于提高商业片的理解难度,正是因为他对于观众的智力很有信心,他不会像无脑片的导演那样把什么都讲明白,他懂得尊重影迷。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诺兰的作品虽然没拿到奥斯卡的关键奖,但在影迷心中的地位却非常之高。《黑暗骑士》在2008年上映后,在IMDb的排名曾一度高居第一,成为十年内首部将《教父》拉下头把交椅的影片。在经过一段时日的沉淀后,《黑暗骑士》已经渐渐褪去了光环,目前排在第十位。万众期待的《盗梦空间》的出世再次掀起了影迷们的狂热推崇,瞬间进入排行榜前三,排在《肖申克的救赎》和《教父》之后,当然到了笔者写此文时,《盗梦空间》排行第八,在中国的时光网排名中,《盗梦空间》依然排行第三。我觉得这个现象值得去深入研究一下,IMDb和时光网就相当于国外和国内的影迷口碑网,为何中外影迷不约而同地对诺兰的影片有如此疯狂的迷恋?
       学院派的人在评价电影时会考虑诸多因素,从影史意义、社会内涵、思想深度、同类比较等诸多方面评头论足,相比之下,普通影迷的观感反而因简单而纯粹,他们未必计较《盗梦空间》与《黑客帝国》《异次元骇客》等作品有多类似,他们最关注的就是抽象的心理体验。诺兰在这方面足以让影迷们疯狂,所以他们纷纷无比兴奋地打出满分来回报诺兰,要知道,如果按绝对的理性分析,没有一部影片是完美的。
正如小丑的名言“Why so serious ?”,最初的我想严肃理性地分析诺兰电影,但很显然我的评价已经带有很多主观偏爱了,但这何尝不比冷静地列举他的优点缺点更加好呢,艺术的评价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事。诺兰就像一个电影魔术师,他“化腐朽为神奇”,他让你疯狂,他用变幻多端的蒙太奇给你植入了思想:这片子太绝了!
我倾向于用“集大成者”和“前途无量”来形容克里斯托弗·诺兰,因为在好莱坞这样一个历史上大师云集泰斗林立的地方,诺兰作为一个70年出生的新生代少壮派,继承了前辈库布里克、希区柯克的衣钵,吸收了以往各代导演的优秀品质,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游刃有余实现完美平衡。既可以说他升华了票房炸弹的品质,也可以说他让艺术电影更加具备商业价值,他的电影让影迷狂热痴迷,更赢得影评人的追捧赞美。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导演,诺兰还很年轻,那么他事业的巅峰究竟还会多么不可思议?
我觉得诺兰对于电影工作者的最大启示是,电影应该是个神圣的词,代表着一种态度,一种信仰。电影不是谁都有机会拍的,既然要拍,就拍个神一点的。
诺兰作品年表
1998 追随 Following
2000 记忆碎片 Memento
2002 白夜追凶 Insomnia
2003 蚁蛉(实验短片)Doodlebug
2005 蝙蝠侠:开战时刻 Batman Begins
2006 致命魔术 The Prestige
2008 黑暗骑士 The Dark Knight
2010 盗梦空间 Inception
2012 黑暗骑士的崛起 The Dark Knight Rises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在线客服

小黑屋|电商资讯|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 沪ICP备17006708号-3

GMT+8, 2025-4-6 03:4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