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和索取走向毁灭,适应和回归才是生存。 约瑟夫三部曲之三《蜂蜜》看完,三部曲的观片任务算告一段落。从《鸡蛋》《牛奶》到《蜂蜜》来看似乎和食物联系在一起,关于这三样东西是土耳其人早餐中最常见的食品,而影片中的人物职业也多少和这些食物有着某种联系。其次,导演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以食物作为切入点是再契合不过,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全世界人民皆如此。 塞米卡普拉诺格鲁在采访中说道,影迷看他的影片分为两大类,一是特别喜爱,另一种就是恨之入骨的。在塞米看来,在影片出来之前他不会去迎合观众,这是他完成自己的电影的前提条件。 《鸡蛋》入围坎城影展导演双周,《牛奶》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竞赛片,而终于在2010年借着《蜂蜜》终于在60届柏林电影节上拿到了金熊,毕竟从影像风格,人文关怀和叙事格局上来说确实是柏林这个老牌电影节的偏爱类型,但过往的几部都因为节奏冗长,镜头沉闷而错失奖项。而这一年王安全《团圆》获了编剧银熊,《三枪》完败归来。 回到《蜂蜜》上来,这三部自传式的影片从第一部开始以“倒叙”的方式逐一展开,展现了约瑟夫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中年,青年和童年。在处理《蜂蜜》的时候比前两部来的更有美感并且诗意十足,大自然的景色在缓慢慵懒的镜头和柔和的光线下尽收眼底。很多人认为看塞米的节奏极缓,对白极少的影片存在不理解的情况,而我相信感性的影片就需要感性的观影方式,在这里如果运用蒙太奇等视听切割技巧都是一种不严肃。 这一次约瑟夫回到了7岁童年,父亲靠着采集蜂蜜为生,而在一次外出寻找蜂窝的路途中不慎从树上坠落而死。这一次塞米的主题似乎放到了生存上,在这里生存有两个成面,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在父亲身上为了维持生计养峰卖蜜是一种生存的劳作方式,但长时间的对蜂蜜的采集导致了这个片区蜜蜂的急剧减少甚至消失,在这种直接威胁到生存的情况下父亲拉着白马外出寻蜂,因为这种古老单一的获得方式导致了父亲不慎从树上坠落而死。精神层面这里表现在童年的约瑟夫身上,在约瑟夫上课的小小班级里也存在着竞争,竞争的胜利者便是被老师授予红色徽章,类似于中国的小红花,在这个世界中约瑟夫学会了欺骗和竞争,最终通过老师鼓励的方式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枚红色奖章。而当约瑟夫冒雨赶回家通报这个好消息的时候,在家门口传来了父亲死亡的噩耗,这个时候生存与死亡的主题变成了两个无法调和的矛盾。约瑟夫选择了逃跑,进入了森林之中因为迷路安详地睡在了一颗古树下。整个故事线索似乎在说征服和索取会走向毁灭,适应和回归才是生存,当然类似这种感悟影片中并无直接的描述,影片看来只是约瑟夫美好的童年中遇见了父亲的突然死亡而已。这就是这种感性开放影片的诱人之处,所有人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对号入座。 影片的前段父亲放飞了手上的鹦鹉,约瑟夫就着鹦鹉飞去的方向奔跑上学,鹦鹉通过父亲的手在这里给出了方向,在影片的最后约瑟夫在父亲死后奔跑在山里也出现了鹦鹉在空中飞翔而过,约瑟夫也同样跟随着这个方向奔跑,冥冥中预示着什么,似乎神话中的某种生灵开始指示着人间,结果终点是约瑟夫睡在了一棵古树下安详地睡着,这是不是预示着一种回归。 基本上拥有宗教信仰的民族都是一个相信来因果报应的,而这些所谓的因果报应大多都以寓言的形式变成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影片中约瑟夫的小学课题就以教授各种寓言为主,老鹰和乌龟,狮子和羊等。 这个历史悠久的穆斯林国家,更有着众多历史神话故事,而这个土耳其导演显然特别热衷于这种寓言式的表达,像前两部作品一样开场的镜头点名主旨一样,父亲寻得蜂蜜,因为树枝不堪重负,父亲横挂在空中,命悬于一线,先的上面是生存而下面就是死亡。 过度的汲取便会让美好的东西消失,约瑟夫望着水中的一轮圆月是美的,但要捞起月亮那就是一种奢望了。 所以在我看来的因果是征服和索取会走向毁灭,适应和回归才是生存。 从三个故事大的方向上来看,而每个阶段每个主题又同样重要,但联系起来一看,生命(鸡蛋)到欲望(牛奶)到生存(蜂蜜)是一种感悟,反过来看又是一种回归,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宏大视野(广度深度兼具)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另外该提的是这部影片朴实诗意的画面,附图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