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6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影评] 《心术》再次成为一部带来争议的电视剧。

[复制链接] 分享到朋友圈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lidaob 发表于 2012-5-8 07:0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剧六六的新作《心术》从开播以来,再次成为一部带来争议的电视剧。医患关系的敏感话题,在相关社会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的风口浪尖,以剧集的形式,被推到了公众面前。面对《心术》“为医生正名”的指摘,六六表示,自己既不是为了揭露谁,也没打算歌颂谁,而是希望呈现最为真实的医患关系。女主角海清则说,希望大家能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份理解。
  而小编觉得,有了了解,才有理解。许多的误会,都是因为缺乏了解而造成的。所以,我们也借由《心术》中反应出的一些真实案例,为大家讲述关于医护行业,你所不知道的一些所谓“潜规则”。
  医生天职与规章制度抉择之痛

《心术》中大夫谷超华因为手术前没能让家属签字,承受了沉重的事故后果


  《心术》初一开场,外科大夫谷超华就因为为了抢救病患而没有等到家属签字就动了手术,后来病患意外死亡,他面对不按“规程办事”和死者家属、新闻媒体的无限放大而选择了愤然离职……也就是这一剧情安排也被观众质疑为“为医生正名”。
  病人急需手术,但是没有付医疗费怎么办?病人需要手术,没人签字确认责任怎么办?治病救人还是按规章办事?这依然是在《心术》的急诊手术室外,很多医护人员每天都要遇到的艰难选择。
  在《心术》中,有医生集资为急诊病人手术,现实中,同样也有医生为病人垫付手术费,只为救人一命。但医院不是慈善机构,医护人员的收入其实也十分微薄,我们无法苛责他们没有去为每一个没钱看病的病人垫付医疗费用,作为医生,他们只能尽力而为。
  至于手术签字确认,只是为了规避可能的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在人命关天之时,必然还是救人要紧。即使不是谷超华,其他的大夫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同样,在现实中,哪怕只是送医人的一句确认手术治疗的话,就能让医生义无反顾的站上手术台。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医生也需要进行自我保护,然而这并没有使他们忘记自己治病救人的天职。《心术》中有一个案例也发人深思,有一名带母亲看病的男子,几位主治大夫一眼就能看出他其实是希望通过手术失败而达到索赔的目的,并串通了专职医闹蓄意闹事。但即便在没有手术经费且可能承担手术责任的情况下,霍思邈还是为老人家进行了多次手术。也许有人觉得剧情把这样的医生描绘成了以德报怨的圣人,但现实中,这是每一个时刻铭记救人为天职的医生的真实选择。
  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经历了远比剧中惨烈的医闹恶意伤害事件之后,我们还能保证有更多的抱着崇高理想,但同时也是有父母亲人的普通年轻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迎向时刻有可能捅向自己的冰冷刀尖,选择这条处处埋藏着致命暗礁与冰山的职业道路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前人种下的恶果,也将最终为后人所食。
  “红包真相”:从行业潜规则到避之不及

在各种诱惑横流的当下,良心与财富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心术》里,“红包”一词被若干次提及。吴秀波饰演的霍思邈有一句经典台词:“收红包,心理压力大;不收红包,生活压力大。请各位自重,选择生活压力大。”在红包的问题上,每个医生的处理态度各有不同,收“红包”本身也在剧情叙事中经历了从常态,到受到严格监管不再被允许的过程。
  在现实中,“红包”遭遇的行业变革也约莫是这种情景。几年前,病人送红包给医生的情况确实比较常见;而现在,许多大医院已经明令禁止接受病患红包的行为。但君子协议却并不是对所有的医生都有用,“红包”现象本身也很难完全杜绝。在收“红包”传言愈演愈烈的当下,病人觉得医生都是拿人钱财为人消灾,于是送出了红包,也就是花钱买了放心,唯有这样才敢稍稍放心医生会尽力为自己看病。但“红包”也并非病患想送,就能如愿送出去——部分医生也只收熟人介绍来的可以信任的病患的红包,已经成为一种更深层次的“潜规则”。
  “潜规则”之水越来越深,究其原因,也只是医生想在补贴收入的同时更大把握的自保的无奈之举。试想一下,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在有病人会带上录音笔录下医生的每一句话,为以后的医疗纠纷收集证据的今天;在医生们每天都谨小慎微,唯恐被患者抓到细枝末节哪怕是言语上的疏漏的今天;收红包这种大的性质问题,医生简直是唯恐避之不及。有医护人员表示,遇到病患主动送上“红包”,医生都要立刻带病患到公众场合、在护士站的监控录像下退掉,否则一旦出现医疗意外,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职业前途也可能毁于一旦。
  医生带有色眼镜,“看人用药”成常态

“看人治病”成为医生们难以言说的苦楚


  在《心术》中主治医生在病人求诊时,会询问病人的收入或家庭条件,又或许是否有医保有公费医疗。这似乎是大家在看病时,都曾经遇到的情况。而后,根据病人经济状况的不同,有时候同样的病,医生所开出的处方确实又有一定的出入。于是,就有了医生“看人用药”的说法。
  同样的病,医生给用了不同的药,有钱的病人用的药和没钱的病人不一样,于是有钱的病人觉得挨了宰,医生是因为他们经济宽裕而故意开了贵的、不必要的药。这种说法其实对也不对。目前,正规医院的大部分医生在开处方的时候,他们的做法都是符合规程的。而医生之所以询问病人的经济条件,很多时候更是处于病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经济条件捉襟见肘,没有充足的钱款保障治疗的病人,除了非常必要的药物,医生一般不用辅助型的药物;对于经济条件优渥的病人,除了必须的药物以外,医生会用到一些辅助性的缓解病痛的药物。
  由于种种的原因,造成了中国人看病贵的状况,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完全看得起病,贫富差距又真实存在着,不容回避。正式要做出这样的现实状况的考量,医生才会关注患者的经济情况,尽可能的按照患者的负担能力,给出最切实际的医疗方案。
  信任缺失:“小病大治”成无奈之举
  关于小病大治这个话题,主要的讨论实点际上还是围绕在治疗方法的选用上。关于 是否有必要为病人进行手术,选择进行手术的原因是否出于私利,即使专业如刘晨曦与霍思邈之间也爆发过冲突与信任危机。
  小病大治的一个“经典案例”,应该是去年曾经满城风雨的“八毛钱治十万元病”事件。当然,这件事最后以患儿在同济医院被确诊并被治愈,患儿父亲给深圳儿童医院写致歉信还医院一个清白而告终,算是皆大欢喜的美满结局。不过,从整个事情经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时候所谓的“小病”是因为患者或病患家属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同时对医生缺乏信任,而造成了一些误判。
  当然也会有医生为了创造收益,而引导病人去进行不必要治疗的情况存在。也正是某些医生自私的行为,增加了患者的不信任感,而这甚至也反过来更推动了“小病大治”情形的更多出现。试想,患者对医生没有基本的信任感,恨不得拿着放大镜查找医生的失误和怠慢之处,那么,医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自保,也只好不再凭经验去判断一些本来可以以此的判断问题,给出一些更为中肯的意见,而是要求病患做完每一项检查和相关的治疗,以免以后没有书面的检查记录和病历存证,遇到问题有理说不清……这是一个怎样触目惊心的恶性循环。
  另外,“小病大治”的出现,也有一种少见但是不能否认其存在的促因:有时医生被一些“难搞”的患者刁难,却不能正面与他们发生冲突,心中的郁结难以消解,有时也会故意开贵一点的药,让患者破费,以此泄愤。但如此做法也着实不值得提倡,希望医生能更好的调节自我心态,为人为己。
  以药养医:收受药品回扣不是秘密
  不能否认的是,医生收受药品回扣的情况确实存在,几乎成为行规。然而,正是因为是公开的秘密,药代也心知肚明知道是必走的过场,那么拿出来的也就有限。加之有药店这一事物的大量存在,非处方药的药品价格近年已经比较透明,回扣的空间也就少之又少了,对于大多数用药为非处方药科室的医生来说,药品回扣能带来的收益实在没几分。
  海清在接受采访时说,医生的收入低,所以即使收病患的红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前文我们已经说到,现在医生和患者间直接的利益交换如收红包的情况,已经屈指可数。所以部分医生在用药和治疗层面上动起了心思。至于医生收入低,低到何种程度呢?从《心术》中我们也能大致了解,剧中相当于副教授级别的外科大夫霍思邈每出一趟急诊,收入两块,而他出急诊的停车费每次十块,也就是自己还得贴八块。而动辄一台超过六小时的手术,收入也不过一百元。而护士收入则更是微薄,海清饰演的美小护有句台词说:“我一个月就3900块钱,我能负多大的责任?”这里的美小护,是一个32岁、有着十年工作经验的资深护理人员,3900元的月薪刚刚达到故事背景城市上海的人均标准,若是换做有多年技术工作经验的蓝领,薪酬也远不止这个数目。
  而在真实的社会中,要成为一名省会城市医院的医生,基本都要求博士学历。医学博士,毕业时已在三十岁,别人三十而立、买房子结婚养家的年龄,他们的事业才刚起步,拿的是所在城市刚毕业的本科生的平均工资;再没日没夜工作四五年,此时他们的收入达到所在城市的人均标准已属幸运。在医生中流传着一句自我调侃的话,“医生操的是卖白粉的心,赚的是卖白菜的钱”。收受回扣、以药养医对于医生的“白衣天使”形象确实是有所玷污。
  缺乏沟通:医生并非主观冷漠敷衍
  海清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及老师柏寒在病重住院期间,吐了六袋的血都没有见到主治医生的事,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都纷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示:医生冷漠!作为患者,感受到的不是医生的关怀,而是淡漠敷衍;医生大多数时候连和病人多交流几句都不愿意。
  对于这一点,医生大多也是有苦难言。有些病人觉得在问诊的时候被医生糊弄了,因为医生从不详细解释病因,只是简单的下个诊断书,就把人打发走了。详解析,多说明,看起来很简单易行,但操作起来却缺乏可行性,因为有的病情解释起来十分繁琐,要想对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患者说明清楚,至少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医生几乎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时间对患者一一进行科普。
  其实,医生也明白要在精神上给予病人安慰的道理,医生又何曾不想病人进行更多的沟通,但是,时间在哪里?目前,许多医院都有规定,每个医生每半天也就是三小时的门诊时间中,要至少接待20个病人。这样分配下来,每个病人最多有10分钟的问诊时间,医生在这个病人身上多花一点时间,其他病人就要在提心吊胆中继续焦急等待。
  有人也许会说,为什么医院要规定医生接诊这么多病人?因为,不管你诊或不诊,病人就在那里,一直悲苦。人满为患的候诊大厅,像一块大石,时刻压迫着医生紧张的神经。此情此景,多诊断一个病人,就是多抚慰一颗焦虑的心。
  关于海清说的难以见到主治医生的情况,也的确存在。主治医生,尤其是在行业内公认顶尖的主治医生,都是具有一定的资历和经验的医生,除了日常的坐诊,去科室问诊巡查之外,有可能还会接到许多危重病情的会诊工作。商务人士是公认的空中飞人,其实医生中的空中飞人亦相当常见,除了工作,医生已经几乎没有个人生活。造成这样现实局面的,是医疗资源严重欠缺和分配不合理,而不能简单的将责任全部归咎到医生身上,医生其实也是潜在的受害者。
  医疗体制不完善:三甲医院的不能承受之重
  “病人死也要死在三甲医院”,这是《心术》中霍思邈调侃的一句台词。于是,我们在现实中也看到了三甲医院的人潮涌动。而这样的人流量,实际上已经完全超过了三甲医院的负载能力。医生没有充裕时间跟病人沟通,没有办法让病人感觉如沐春风,医生超负荷工作、患者不满情绪累积……日复一日,恶性循环。
  由于医疗卫生管理的涣散,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大众只对三甲医院还仅存着一点信任。于是,小至普通感冒,大至不治之症,病人的治病首选都是三甲医院。似乎不去三甲就会成为没有经验的小医院的活体实验品。
  如果医疗卫生体系的管理再规范一点,村、乡、县、市各级医疗机构的转诊制度都建立完善,医学卫生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做得再彻底一些,那么,我们看到的现状,也许就会是小病大众自己休养调理,普通病痛去普通医院治疗,确诊大病转院去三甲医院救治,有限的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被无限度的浪费。
  看了上面的文字,不知道大家是否对医疗这个行业,有更多的认识。这些文字,由《心术》叙述的种种延展开来,希望大家也能因此明白《心术》这部剧的创作初衷:在我们无力即可反转体制问题的当下,医患双方都能尽量真诚体谅,换位思考,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信任。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分享到朋友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小黑屋|电商资讯|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 沪ICP备17006708号-3

GMT+8, 2024-11-24 14:3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