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剪辑往往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以至综合剪等步骤。初剪一般是根据分镜头剧本、依照镜头的顺序人物的动作对话等将镜头连接起来。复剪一般是再进行细致的剪辑和修正,使人物的语言、动作、影片的结构、节奏接近定型。精剪则要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准确、细致的修正,精心处理,使语言双片定稿。综合剪则是最后创作阶段,对构成影片的有关因素进行综合性剪辑和总体的调节直至最后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这通常是导演和摄制组主创人员共同来完成的。 在电影开拍之前,电影剪辑人员通常要把材料凑成剪辑初稿,目的是要达到一种能为人所理解并比较流畅的分镜头剧本。所谓流畅的剪辑即是镜头之间的转换使观众看了后不产生明显的跳进,在看一段连接动作时思路不会被打断。剪辑中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不能错乱。不能因镜头转换而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所谓“动接动”、“静接静”即是镜头转换达到协调的重要法则。能否延长或缩短一个事件在银幕上的停留时间,是剪接者能否控制影片进度的一个重要要素,是导演和剪辑师在控制影片节奏和时间安排的一个高度灵敏的手段。以上这些都是剪接中的原则要求。当然这些只是技术上的要求。而真正要使电影的艺术创作达到高水平,必须使戏活起来。
剪片十四戒条 这十四条戒律是纪录片前辈大师约翰·格里尔逊由实践中总结的,并在他主持的电影组织中推广。在今天看来,这些纪录片观念或者有脱离时代和老生常谈的意味,但从今天的电视节目中看来,这些戒条还是有一定价值和预见性的。对于我们这些爱好者来说,这些戒律一方面是我们观察分析影片的一种辅助工具,也是对我们进行业余短片创作的指导和建议性的文字。
1、 不要去处理概括的题材。关于邮政你可以写一篇论文,但是有关一封信你就必须去拍部片子。 2、 不要背离包含下列三个基本元素的原则: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 3、 不要忽视剧本,也不要在拍摄时碰运气。若脚本准备周全,你的片子等于完成了,因此当你开拍时,既可以开始准备下一部。 4、 不要相信凭旁白就可以讲故事,结合画面及声音才能完成此事,旁白使人不舒服,不必要的旁白更加令人不适。 5、 不要忘记,当你拍片时,每个单独的镜头都是一整组镜头及整部片子的一部分。即使最美的镜头,如果不是放在合适的地方,甚至比最美 价值的镜头更糟。 6、 不要发明不必要的摄影角度,不当的角度只会干扰及破坏情感。 7、 不要滥用快节奏的剪接方式,如果节奏越来越快,反而会像个最华丽的慢板曲。 8、 不要过度使用音乐,如果你这么做,观众会拒绝去听它。 9、 不要使用太过量直接的同步声音,暗示性的运用这些声音是最好的,补充性的声音才能组成最好的声音。 10、 不要用太多光学效果,或把他们弄得太复杂。叠化和淡入淡出就是影片的标点符号,它们是你的逗点和句点。 11、 不要拍太多特写,等到高潮时再使用。在一部结构均衡的影片中,特写的出现极其自然,但如果出现次数太多,它们便会令人窒息,并失 掉它们的重要性。 12、 处理人的因素及人类的关系时不要迟疑,在天地中人类与其它动物甚至机器,都是一样美的。 13、 你要说的故事不要模模糊糊。一个真实的题材必须以清楚及简单的方式说出来,但是清楚与简单并不一定要把故事戏剧化。 14、 不要放弃实验的机会,纪录片名声全然由实验中取得。没有实验,纪录片便失掉它的价值,没有实验,纪录片便不存在
动作电影里面的剪接 其实剪接这东西,在动作电影中常见,处理的好,动作自然流畅,明显不同的两个画面放在一起,在连贯的背景音乐中,你会感觉不到其实你看到的是几个经过不同角度处理过东西。而且“剪”它有一好处,就是可以将现实电影拍摄中失败的地方加以隐藏,在后续“接”当中补充一个性画面,让你的电影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谈到动作电影剪接,香港动作指导当中程小东算是一个老手了,当初赵文卓就夸他这一点。当然之前我想我要说明一点,我这里说的剪接主要是指动作指导参与动作画面的剪接,一部电影的剪接往往有专人,可能是麦子善啊林安儿等,但他们在电影画面剪接的时候受动作指导影响的。程小东动作剪接当中有些画面可以称的上是“绝”,映象中比较深刻的是《东方不败》里的一个小动作:任我行在树林里面用双手挖出埋在地下的《葵花宝典》,后发现令狐冲,遂用吸星*将令狐冲吸了过去,令狐冲于是一个转身踢了过去,紧跟着就是360旋转,伸出一只手,从任我行手中抢过那本葵花宝典。此动作当中最为精彩的就是令狐冲旋转的时候,画面立即进行剪接,将他伸手去抢宝典的画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在接下来的一个画面当中就是手握葵花宝典的令狐冲再一个360旋转,站在地面上。这一动作衔接流畅,初次观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感觉到其实这不是同一个动作画面,只是觉得潇洒之极,暗暗佩服剪接人裁缝本事好啊!当然还有一些剪接当中的妙用了,诸如《大话西游》中的片断,猪八戒伸出一只手,然后地上的钉耙就动了,然后又飞到了他的手上。此情节是由三个画面处理而成,猪八戒伸手,钉耙的反应,猪八戒伸手抓住钉耙的结果。此类动作在程小东的电影里面屡见不爽,一直用到“滥”为止,为什么滥呢,因为大家用得多啊,为什么大家都用呢,因为它好啊,所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吗!
其实程小东的剪接也不是完美无缺,经过细心比较,其实我发现程小东的剪接有时候明显将个性差距较大的两个画面放在一起,以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印象中较为深刻的有《冒险王》中李连杰对峙周比利的那场戏:冒险王双腿将满桌子文稿揎起,然后飞身一个踢腿,依据电影画面来说,此动作本来要是踢中对手身体中的某部分,但接下来的画面当中,此腿法变成了一个下压势的动作,压中了对手的肩膀。不知道是动作指导后期发现了此种组合的妙处呢,还是一开始就打算如此拍摄,总之我们观众看到了后来才知道然来他不是踢,他是踢过火了!呵呵,聊以说笑。之后呢,我看程小东设计《破坏之王》的动作,咱们的何金银跟断水流大师兄在擂台当中扭打在一起,断水流大师兄好不容易将何金银甩开,两人沿擂台中心向两边滚去,不料下一个镜头是两人从擂台两端向中心滚去,为断水流大师兄被何金银抱住创造了一个最佳的条件。想来是不是断水流大师兄被抱的感觉很好,想要从来一次的。不过影片拍摄当中,导演的意图是想在下一个动作当中描述何金银再次滚向大师兄,应该在这两个画面里面在加一个何金银翻身转移的镜头,方为妥当。
电影当中用的不好的剪接也不在少数,像《致命摇篮》就是一个。此部影片通篇运用大量的剪接,为了表示几部份人在同一时间做不同的事情。像最后那部分动作戏,为了表示李连杰、DMX、胡凯利三个人各自跟自己对手对打的戏,导演不惜将每一个人的动作部分残忍的分割成了N份,而且还有平均分配的嫌疑,弄的我们观众头都浑了。我在那一瞬间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小学老师说我的作文是记流水账,我明白《致命摇篮》的剪接就是流水账。其实这部电影最致命的地方不在摇篮,是剪接,剪而不接,剪而乱接的地方屡见不鲜,大大破坏了影片的连续性,使影片画面支离破碎。
剪接说到底就是为了衔接,就是为了加上一个很好的“过渡”,让整个电影画面流畅自然,观众能够很好的明白电影发展方向。如果剪了却又接不上,但却不顾效果强行去接,结果只会让观众眼花缭乱,不明所以,倒足胃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