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小莉子 于 2011-12-15 14:09 编辑
《立春》讲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闭塞的小县城里,几个执迷于艺术的青年追求梦想却不得志的故事。 小城市中的小人物,却心比天高,越是追求理想,却离理想越来越远。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每个人都蠢蠢欲动, 不安于现状,向往大城市和更好的生活。全片有较强的纪实风格,镜头数量少,导演以客观冷静又略带悲悯的 视角,关注这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几个小人物命运。从影片视听语言方面,多次出现的县城环境空镜,交 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暗示了人物的宿命,主人公王彩玲最大的理想就是离开这个城市,甚至都“不愿意 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她费尽心机,却最终屈服于现实,安份地留在这个城市生活,最终也没有找到她的 理想和爱情。
人物出场: 该片展现的是一个群像,以王彩玲为主一共有六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理想,都为自己的理想做出努力 和挣扎。人物之间产生纠葛,即相互怜悯,又都孤芳自赏。
第一场:城市外景 全片片头一组小城初春外景叠画,灰色调的景致,没有生机,却又暗含力量,蠢蠢欲动。破旧的亭子虽是整个 城市的至高点,高高在上,俯瞰全城,但其破败和萧条之景如主人公的处境和心境,她高傲地矗立在城市的众 生之中,但孤芳自赏,难觅知音,难掩内心的荒凉,她再挣扎也逃不脱这个城市,站得再高看得再远,也只是这 个城市的一部分,这就是她(或他们)的宿命。即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又铺垫了人物的心境,境由心生,情 景交融。王彩玲的内心独白,揭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人物还没出场,心里的悄悄话已经先说出来了,和片尾 处人物的独白相呼应。片头的这段独白可能并不太能让观众产生共鸣,看完全片,再听主人公的喃喃细语,似乎才 能真正感受她的心声。
第二场:工厂外景 工厂下班的人群,反复强调的正面和背面,这群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底层老百姓,千篇一律的漠然的面孔,看上去 不起眼容易被忽视的芸芸众生,正是导演关注的人群。 广播里王彩玲美妙的歌声响起,吸引了周瑜对王彩玲的兴趣,故事由此展开。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 王彩玲,大龄单身,长得不好看,大龅牙,肥胖且满脸痘印,打扮粗俗。外形上没有任何优势,她之所 以能高傲地在这个小县城里做着要唱到北京去,唱到巴黎去的美梦,就是因为她有一副好噪子。 因为这副好嗓子,她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她孤芳自赏,郁郁寡欢,甚至都“不愿意在这个城市发 生爱情”。所以导演让她的声音先出场,让她的歌声先打动观众的心,让观众产生很多联想。歌词 内容和前面空镜的内心独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寓意女主人公的心声,在这个小县城里,有谁听得懂意 大利语的歌剧,再动听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乐。声音与枯躁无味的环境形成反差,曲高和 寡,不知何处觅知音?连播音员的普通话都有很重的地方口音,形成反差。
匆匆赶路的人群中,周瑜因为她的声音而停下来,如痴如醉,这是唯一一个留心欣赏她的声音的 人,但这个男人毕竟是个粗人,并不能真正读懂她的心声。
第三场:四宝宿舍(内/外) 一开场就是激烈的冲突,周瑜在屋外就听到四宝妈破口大骂,一样是先声夺人,但这个声音是刺耳 的反对的声音,是主人公们所面临的舆论和社会的声音。四宝光着身子躲在床底下,留着长发的帅 气而有才华的四宝与他生活的环境同样格格不入,他的油画同样无人懂得欣赏,再有才也得不到认 可,连最好的哥们也似懂非懂。在四宝妈心目中,痴迷于油画是没有价值的,还抵不过给家里多挣 几块钱。物质的溃乏导致精神的贫脊。在这个小县城的底层百姓的价值观中,追求艺术是不务正业, 是不求上进。
第四场:王彩玲工作生活的校园 这是主人公真正出场的第一场戏,也是重头戏。先交代王彩玲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平庸得不能再平 庸的校园,没有一丝生气。王彩玲的出场是通过周瑜的视线摇出来的,这场戏中王彩玲的几个镜头 也都是周瑜四宝两人的主观镜头,建立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周瑜和四宝高高在上,俯视着王彩玲, 通过空间展示人物的距离感和疏离感,其视角也相当于观众的视角,王彩玲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 小人物而已。长得很一般(用四宝的话是长得丑)的王彩玲,神情和体态却透着傲慢。四宝和周瑜 的对话,揭示了王的背景,也表现出了四宝对王的不屑,和周瑜对王的欣赏两种不同的态度,为故 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周瑜想请王彩玲教唱歌,却请四宝向王开口,并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之名套近乎。周瑜在王彩 玲面前是自卑的,他和王彩玲根本不在一个对话的平台,而需要靠更体面的,同样“搞艺术”的四 宝来打通第一关,但没想到连这个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也没在王彩玲这个马上要调到北京去的高等 人才眼里。
17镜的背移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四宝和周瑜的主观视角,王彩玲的背影,撅起的大屁股和健美 裤实在无任何美感可言,倒是能产生一些幽默效果。真的没法把这个大屁股和广播里的声音联系起来。 而且王彩玲背向两人,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形体语言,再一次建立人物关系。
第五场:火车站 熙熙攘攘的进京人群中,四宝只是往京城奔走的一份子。此处通过人物的对话,揭露人物四宝内心的 矛盾和挣扎,及周瑜四宝两人与王彩玲的暧昧关系和冲突。
第六场:王彩玲宿舍门口 周瑜再次独自登门拜访,发现王彩玲也去北京了。她和四宝在同一时间去了同一个目的地,暗示了两 人的理想有契合点。邻居小张老师阴阳怪气地说王彩玲经常去北京,对王调到北京这一壮举并无任何 崇敬之情。她饶有兴趣的打量周瑜,也说明有男人拜访王彩玲对她来说是一件新鲜事。
第七场:北京铁路桥下 在铁路桥下面的对话,火车的声音盖过人物对话的声音。这是不能拿上台面的交易,不能大声喧哗的 对话。王彩玲口口声声要调到北京去,原来是通过买户口这种非法的见不得光的渠道。到这场戏,王 彩玲这个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戏剧性已经展现出来了。
王彩玲的人物出场特点:
1、先声夺人。最先出来的是她方言版的内心独白,然后是意大利语的美妙的歌声,一个是现实世界, 一个是理想境界,两个声音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张力和反差,也强调了这个人物的声音特点。 2、大量主观镜头的运用,王彩玲形象的出场,并不是客观的出场,而是别人眼中的和谈话中的王彩玲,先入为主的是 别人的印象,难看,孤傲,冷漠,不可一世,怪异。这也和前面王彩玲的美妙的声音形成强烈对比。 3、主人公不直接出场,而是间接出场。通过别的人物出场,把人物关系的焦点都集中在主人公王彩玲身上,有些场景虽然主人公并不直接出现,却间接地 出现,突出主人公,也交代她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建立纠葛。 4、所有场景都是先交代环境,强调环境中的人,被环境桎梏的人。破旧的亭子、城市全景、工厂、沉闷的人群、钢铁厂单身宿舍破旧的走廊,枯躁的校园等 都是主人公天天生活的场景,单调、枯躁、乏味,和主人公追求的艺术和激情形成反差,形成戏剧的张力。他们的梦想 就是逃离这个环境,但最终无能为力,为环境所桎梏,梦想最终被环境淹没,直至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