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被组委会选为旁听代表,参与了整个梗概的评审入围过程。我想对于没到现场的参赛者来说,对于评委的评审标准,流程,评审的公正性,都有迫切了解的愿望。官方的评语与修改意见正在紧锣密鼓操作之中。这份旁听报告仅代表旁听代表的个人意见。
本次评委有六组人马,原创动力,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腾讯,榕树下,电影学会。在此之前所有作者的梗概都是被分组发到各个组评委老师手里的,评委们会将比较认可的梗概名单发回到组委会。因此初评第一天,对于被几组评委老师认可率比较高的梗概先进行投票,结果有几个几乎是全票通的。有印象的有《寻宝》,《小蝌蚪找妈妈》,《马尾豆腐》,《硬币》,《69国道》,《寻找天堂伞》等(还有的记不清了)。评委们普遍觉得这几个没什么争议可以入围,是基本符合了大赛的征集要求。而对十八钟的分歧比较大,票数也比较分散。那就只能是现场投票了。
接下来就是每个组重点推荐。如果哪个评委对该梗概没有看到或没有印象了,大家重新现场看一遍,推荐评委再讲一遍,然后投票表决。这一过程就充满了“火药味”。因为每个组都有自己的评审标准,因此争执很激烈。
作为旁听者,我觉得,电影学院和中戏的评委老师们注重故事完整性,结构,视听语言,画面和造型;榕树下关注文学性,人物,故事情节;腾讯要求有网络关注点,故事新颖奇特;电影学会的评委则擅长挖掘故事所表达的深层次意义;原创动力更关心题材,类型,可操作性,与影片能否通过审核。
这几方的几经较量下,第一天的评审颇为艰难,好几次呈现胶粘状态,评委们“笑里藏刀”但争锋相对,寸步不让。但在争执下,几组评委也在相互靠拢,评判的标准也在求同中接近。虽然这是一次民间的海选,作品的质量不尽相同,也不尽如人意,但是每一个参赛者无不抱着极大的热忱。因此评委们最后达成的共识是,有潜力,有亮点,有基础的,入围。
经过两天的评审,入围名单已出炉,在此不赘述。作为幸运的旁听者,收获颇多。在此与大家分享。
1、任何一个比赛,都会有相应的要求和评判标准,既然报名参赛,就默认了这些要求和标准。组织者已用心将第一届从梗概到剧本,到影片都放到了官网上,如果你连最起码的竞赛要求和标准都没弄清楚,你连第一届的作品都没有看过,就想入围,这有点难度,落选也是自然的。不要把电影和比赛想像得太简单。
2、公正公平是个大的范畴,组委会今年之所以将评委从人数到机构都增加,一是想使入围作品在风格,题材,类型上丰富多样,二是通过微博直播,多评委公开投票,旁听,都是确保评审的公正。而且艺术创作,并不如彩票号码一样是规范的数字,本次评审入围的作品都是在评委的投票后确认的。投票还不止一轮,除了得票高的,相同票数的还需第二次投票,推荐者会第二次讲述推荐理由。比如《大屁股马丽》,在与同票数的其它作品PK下才险胜的。比如《一级处》也是最后一刻才得到关键一票入围的。
3、入围的作品将面临剧本的第二轮竞争。作为入围者,你有优先改编自己作品的权利。对于非专业的作者来说,还是需要提高剧作能力,入围梗概不等于好梗概,好梗概不等于好剧本。多付出些努力,才能有更大的机会。
4、落选作品的原因有几个:一是题材比较敏感的(比如《Made in China》众评委也推荐,但最后无法解决审片问题);二是不符合征集要求的,比如小说散文诗歌之类的;三是故事老套,主题先行的;四是篇幅过长的;五是拍摄有难度的;六是同类型题材被PK掉的;七是有明显抄袭嫌疑的;八是故事有硬伤的(评委对《浴缸里的妈妈》都有好感,但最后大家认为情节不太符合中国国情,忍痛割爱。)。
最后旁听报告要说的是,比赛才刚开始,入围者继续努力。没有入围的还有机会参与,就是将你喜欢或看好的梗概改编成剧本。一旦开拍还有志愿者的活动,现场拍摄的活动,九分钟尤如一次年轻人的电影狂欢派对,只要你有足够的热情,就有足够多的参与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