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战马的史诗不难书写,这一部只是他自己和自己的战争,通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两部作品他已经胜利过,是否继续前进就看这一部了。如果动物有最佳男主角奖项的话我觉得战马乔伊这次一定有夺魁的希望,除了演的太好,其实也没有竞争的对手。如果真的要说竞争对手有一头小驴或许可以与之一拼高下,那就是1966年布列松的《巴尔塔扎尔的遭遇》中的小毛驴。这一部带着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品头一次通过毛驴的视角呈现了人的苦难史,除了战争背景外《巴尔塔扎尔的遭遇》与《战马》的故事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两个动物演员都有着命运多舛的一生,只是巴尔塔扎尔在当时布列松的处理下更偏向一个对世事的一个旁观者的态度,而这一次《战马》直接把战马的视角提升到了主要位置,直接成为战争斗士中的一员,主动参与并经历了一战的开始和结束。
在两个导演眼中,世间万物是皆有灵,巴尔塔扎尔的苦难似乎可以通过它的眼神向观众倾诉,各种变卖到杂技团一幕,巴尔塔扎尔与笼子中的老虎,猩猩,熊,大象之间的镜头组接显然已经是苦难者“人”之间的一种交流,而巴尔塔扎尔在结尾遭受枪击失血临死在山谷中时,一群白色绵羊如同天降的天使为其超渡,似乎怜悯这头老毛驴如此苦难的一生,而巴尔塔扎尔这种无法自救的宿命感直击心灵。 《战马》的进步不是叙事,不是技巧,更不是史诗般的排场,而是斯皮尔伯格这次让一匹叫乔伊的战马成了为故事主角,成为了叙事历史的主体,这个主体和巴尔塔扎尔那种旁观的方式是差别很大的,首先可以看到乔伊在影片中的表现,首先一开始乔伊的买进就带有这一种神奇色彩,高昂的价格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与男孩的相处就没有一种驯服的关系这里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进入战场后乔伊会如同人一般展现怜悯之心,主动争取替代为黑骏马拉大炮,战争中如神迹般存活下来,这一些无不在隐射人的自由和价值,非常符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最后一场戏直接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乔伊在战后竞拍中被农场老头买走,在男孩转身离去之时,乔伊挣脱老头跑到男孩面前展现了一种人才有的惜惜离别之情,正是这一举措乔伊证明了自己与男孩的关系,也证明了自己非普通的马,最后老头将乔伊还给了男孩。当男孩骑着乔伊回家之时,可以注意到这时的画面的色调与前面色调的截然不同,呈现了一种金色的光芒,世间万物笼罩其中,在这里乔伊的使命完成,斯皮尔伯格的主题算是点出,乔伊回家的路通过自救获得成功,人性的光辉通过乔伊开始感染我们。 巴尔塔扎尔和乔伊不同的是,前者的命运自身无法掌控,属于生活的附属,最后在生活的苦难之下死去,无法自救。而战马的特别之处,也就是进步之处是乔伊这次成为了主体,自始自终和人处在平等的状态,并且最后通过自身的自救成功获得自由,自身的归属。 如果布莱松冲破了电影理论使一头毛驴开始具有说话的权利,这一次斯皮尔伯格让一匹马把这个权利给履行了,人性的光辉在乔伊身上不再压抑的表达,变得明朗和直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