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六届九分钟电影影评大赛

[复制链接] 分享到朋友圈
41#
步前 发表于 2016-5-23 16:49:33 | 只看该作者
《沉默的拥抱》影评【参赛】
为之动容的是淡淡母女情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看完这部短片不禁让我落泪,时间流逝,斗转星移,或许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或者某个疲惫不堪的夜晚,我们可能会偶然间意识到我们的父母老了,他们的身躯不再伟岸,他们的容颜略显憔悴。我们在忙着实现自己的梦想,拼搏自己的未来,这个时候我们的眼睛里只看见自己,却忽略了他们的只言片语。
《沉默的拥抱》这部短片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动容。
安妮的舞蹈教练说:“你排练从来没有缺席过”
安妮的回答是:“我永远都会是舞者,但是现在我要回来做女儿”
我们的一生要干许多的事情,但是每件事情在我们的心中都有主次之分,安妮热爱舞蹈,她可以忍者脚伤每天加班加点地训练,她也坚定地因为母亲生病而放弃跳舞,母亲生病这个阶段她只想做回女儿为母亲分担忧愁,因为这个时候比跳舞更重要的是母亲的身体。
这部影片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分钟,但女儿和母亲之间的矛盾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沉闷压抑,好像一个不小心就会引起情绪的爆发。
安妮和母亲虽然生活在国外,但是母亲仍然是传统的中国式母亲形象,一副老花镜,捏着细小的针在夕阳的余晖里缝衣服。安妮回到家,母亲开始唠叨:“你这几天排练怎么越来越晚了”,这是母亲心疼的责备,她不愿看着女儿这般辛苦。
女儿和母亲在生活中存在着浅淡的隔阂,就像母亲做了红烧肉,夹给安妮,安妮看似顺从的吃掉,实则一回头安妮用纸巾将红烧肉吐掉了。女儿害怕胖,母亲只怕女儿营养跟不上,在这个时候,安妮的眼里将舞蹈看得重于一切,母亲的关心显然是她习以为常了的,她的反应本能得有些烦躁。像每个中国妈妈一样,母亲最担心的是安妮的终身大事,安妮也是最不喜欢母亲提及此事的,当母亲小心地说起时,她的情绪被彻底激化了,母亲正在给她泡脚的时候她愤然离去。安妮当然知道母亲对她的爱,但是她有自己的打算,她现在一心放在跳舞上面,没有时间谈恋爱,于是她选择逃避母亲的劝导。
母女之间的语言沟通这一细节的设置也是非常巧妙的,女儿用英语,母亲用中文,沟通没有任何障碍,但是母亲还是希望安妮可以学会中文,这可能是母亲的一个心愿,整部影片中安妮只有在母亲生病时,她到妈妈的缝纫店里帮忙,遇到不满意做工的李太太时,她为了给母亲解围说出了几句蹩脚中文。
从这些矛盾来看,女儿和母亲的思想是中西方思想的差异,一个追求理想,一个追求稳定。但是在人生在重要选择上,面对亲人的健康受到威胁时,安妮不可能义无反顾的追求梦想,这才是剪不断的人之常情。
舞蹈,是安妮的梦想,但一直达不到教练的情绪要求,当她面临母亲的病情时,她的情绪在舞蹈中释放了,好像一次全身心的压抑,又好像是一次全身心的解放。
短片传达了母与女之间微妙而令人动容的深切情感。我们经常在不可逆的时间里后悔自己做过的傻事,我们痛心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痛心时间变白了父母的发髻,我们痛心那些美好的时光一去不返。
我们不要去思考时间都去哪了?我们要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亲人带来更多的快乐,没有从前,只有目前,岁月的风吹过,留下的希望是温暖的感动。
回复 支持 7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2#
迷梦三生 发表于 2016-5-23 21:03:21 | 只看该作者
《语堂千千结》影评【参赛】
  
                                                         一位作家的情感世界
  
人类最没有办法勉强的,也许就是感情了。即便是两个相爱的人,也有可能因为其他的一些因素而最终无法走到一起。林语堂和陈锦端就是这样,两人明明一见倾心,相亲相爱,最后却因为陈锦端的母亲不同意,而无缘结成夫妻。这段感情,成了林语堂内心深处永远无法打开的千千结。

林语堂这个人,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却并不了解。但是他写过的一本书你肯定知道,那就是《京华烟云》。《京华烟云》曾多次被拍摄成电视剧,它的名气不言而喻,1987年赵雅芝曾是《京华烟云》的主演,2005年又由因《还珠格格》而大红大紫的赵薇担当主演,到了2013年,同样因《还珠格格》而大红大紫的李晟也主演了《京华烟云》。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名气之大,可想而知。
  
《语堂千千结》是“美丽厦门 回眸鼓浪屿”申遗系列电影短片之一,它与这一届的另外三部影片《胡友义的钢琴天堂》、《马约翰输人不输阵》以及《拼音之父卢戆章》同属一个系列,都是讲述厦门鼓浪屿这个地方的故事,可以看出导演对这个地方的情有独钟。这从《语堂千千结》的开头一对父子的对话就能看出来,导演对鼓浪屿这个地方有着难舍的情节,开头的对话是这样说的——
  “爸爸,我们去哪儿?”
  “我们去鼓浪屿。”
  “爸爸,我也要去。”
从这段对话中,已经预示了“语堂千千结”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在鼓浪屿。个人觉得,拍一些申遗电影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事情,它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些曾经发生过的不为人知的故事。鼓浪屿申遗系列便是如此,它让我们更加的了解了鼓浪屿,让我们知道了鼓浪屿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很精彩的故事。林语堂的爱情故事便是发生在鼓浪屿这个地方,《语堂千千结》则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著名作家林语堂,让我知道了他还有这么一段纯真却又伤感的爱情故事。

影片开头,陈锦端的父亲陈阿伯找林语堂过来,要为林语堂介绍对象,然而介绍的对象并不是陈锦端,而是廖家的二小姐——廖翠凤。事实上,陈阿伯也知道林语堂与自己的女儿陈锦端是真心相爱,可陈锦端的母亲不同意,他也没有办法。不过,陈阿伯对林语堂很是赏识,希望他能够留在鼓浪屿,于是他便将林语堂介绍给了廖翠凤。最终,林语堂和廖翠凤确实成功的走到了一起,结成了夫妻,日子过的还算幸福。不过,林语堂的内心深处又何时忘记过陈锦端呢,他也只是将陈锦端默默埋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罢了。最难过的当然要属陈锦端,她看着自己心爱的男人被自己的父亲介绍给了别人,她怎能不难过,所以,她珍藏着对林语堂的爱,一直蹉跎到三十八岁才嫁人,终生未育。
  
影片开头描述了陈阿伯为林语堂介绍对象的情节,紧接着就用了倒叙的方式,详细的描述了林语堂和陈锦端的情感故事——
三天前,林语堂急切的赶往陈府,去见陈锦端。他在街上买了两个麻糍,匆匆吃完,到了陈府,他整理了一下领带,然后按响门铃。从他整理领带这个动作,就可以看出,他对陈锦端已经有了爱慕之情。进了陈府,林语堂看到陈锦端正在画画,他咳嗽了一声,示意陈锦端,他到了。陈锦端看到林语堂到来,随即让他看看自己的画画得怎么样。对于自己心爱之人画的画,林语堂自然是夸赞了一番。
  
林语堂刚夸完她的画,陈锦端就发现,林语堂的牙齿上还残留着吃完麻糍留下的残物。于是林语堂赶紧背过身去,用手去掉牙齿上的残物,并调侃说:“不好意思,刚刚吃了个麻糍来充饥,所以特别贴出告示,本人已经用餐,温饱无忧啦。”到了吃饭时分,在饭桌上,陈锦端还忍不住拿他这一段说辞开起玩笑来:“语堂哥,等等你可以这样昭告天下,本人刚吃饱了鱼,温饱无忧啦!”

饭桌上,在大家动筷子吃饭之前,陈家所有人都抱拳祈祷,这说明陈家的人是信耶稣的,而林语堂却没有祈祷。当陈家人得知林语堂的父亲是一位牧师,陈母便问他受洗了没有,林语堂如实回答,晚辈还没有。陈家人都是信耶稣的,而林语堂身为一位牧师的儿子竟然还没有受洗,这让陈家人略感尴尬,或许,这也是陈母后来不同意林语堂和陈锦端的婚事的其中一个原因。

后来,陈锦端的父母也对他们的婚事作出了讨论,陈母看不上林语堂是乡下人,嫌弃林语堂穷,而陈阿伯则不觉得乡下人有什么不好。陈阿伯非常赞赏林语堂的才华,他看到林语堂就像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然而,陈母态度坚决,直截了当的说,我绝不让自己的女儿跟一个穷人受一辈子罪,我绝对不会把锦端嫁给他。陈阿伯没办法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林语堂,但为了能把这个充满才华的林语堂留在鼓浪屿,他决定把林语堂介绍给廖家的二小姐——廖翠凤。
  
当廖翠凤听说林语堂来的时候,赶紧放下手中浇花的水壶,脸上喜悦之情瞬间显在脸上,可以看出廖翠凤对林语堂早已心生爱慕。当两人见面时,廖翠凤对林语堂点头微笑,略显少女般的害羞之色,此刻她对语堂的爱慕之情展露无遗。就在林语堂和廖翠凤见面之前,廖父和廖母一直在讨论林语堂和廖翠凤的婚事。廖母嫌弃林语堂是外乡人,在厦门无亲无故,廖父则觉得这没什么,相当看好林语堂,说,如果结了亲,自家就是林语堂的亲人,廖母说林语堂没房子,廖父则说可以住到自己的家。然而廖母还是担心林语堂家很穷,怕女儿嫁给林语堂会受苦,廖家父母的态度和陈家父母的态度如出一辙。

然而,就在廖父廖母商议不下的时候,廖翠凤走了进来,斩钉截铁的说:“贫穷算不了什么,我是嫁给人,又不是嫁给穷!”这句“贫穷算不了什么,我是嫁给人,又不是嫁给穷!”刚好被迎面赶来的林语堂和陈阿伯听到了。林语堂此刻完全清楚了廖翠凤对自己的态度,这或许是他最终选择和廖翠凤结婚的很大的一个原因。

林语堂去廖家见了廖翠凤之后,到了晚上,林语堂一直在海边来回徘徊踱步,他应该是在思考自己的婚事,他要在陈锦端和廖翠凤之间做出抉择。从他和陈锦端相处的情形来看,他是很喜欢陈锦端的,陈锦端也很喜欢他,然而陈锦端的母亲却坚决不同意自己的女儿嫁给贫穷的他,有这样一个因素在,两人在一起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个问题林语堂应该想得很透彻了,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和廖翠凤结婚。

在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的当天,有一个情节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相信这个情节不仅感动到了我,还感动到了无数的人。这个情节是这样的,结婚当夜,廖翠凤轻轻从桌上拿起带有大红喜字和两人合照的结婚证书,深情的目不转睛的翻看,边看边说:“左边是我,右边是你,我要让他们永远在一起,永不分开。”然后她轻轻合上结婚证书,放在心口,朝着语堂甜甜的微笑。语堂嘴里正嚼着东西,他拿过结婚证书,也细细翻看了起来,朝廖翠凤看了一眼,然后就将结婚证书扔进了火盆里,结婚证书就这样随着盆火化为灰烬。

廖翠凤绝没想到林语堂竟然刚和自己结婚就将结婚证书烧掉,她的整颗心瞬间从天堂掉到了谷底,她伤心欲绝,哀怨的冲林语堂看了一眼,然后掉头痛哭。林语堂对她的态度似乎早有预料,没有任何的慌张,他神情自若的站起身来,朝着廖翠凤解释道:“在我看来,婚书是在离婚时才用的,咱们这辈子,肯定用不到。”廖翠凤瞬间转过头来,惊喜而笑,深切的望向林语堂,露出一种喜极而泣的神情,问:“你说什么?”林语堂神情自若,从容自如,娓娓说道:“我要让林语堂和廖翠凤,这辈子,化成灰烬也在一起。”

说完两人紧紧相拥,深情的抱在一起,此时的廖翠凤喜极而泣,他的整颗心又从低谷升到了天堂。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林语堂让自己的新婚妻子,感受了两次心的飞越,内心的大起大落,叫人心神激荡。

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对于陈锦端来说,她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她决定离开鼓浪屿,去美国。廖翠凤从陈锦端的哥哥陈希左那里得知陈锦端要去美国的消息,随后就告诉了林语堂。
影片最后,林语堂紧跟着陈锦端,看着美丽端庄的陈锦端离开。此刻陈锦端似乎感觉到林语堂在跟着自己,她缓缓转身,回眸一笑。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人心里谁都没有忘记过谁,彼此内心深处还是有着深深的牵挂。

林语堂和陈锦端这两个深深相爱的人最终却因为陈锦端母亲的不同意而未能走到一起,这里的遗憾,和内心的伤痕,只有当事人最有体会吧。陈锦端看着自己心爱的男人和别人结了婚,她只有离开鼓浪屿这个伤心之地,内心的伤口才能愈合吧。
  
这部影片,除了讲述了林语堂的爱情故事,还有对他其他的一些经历作有介绍,除了影片正式内容中讲述了林语堂的一些故事,影片还多处用了字幕的方式介绍林语堂。影片一开头,就有字幕介绍,林语堂曾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在厦门鼓浪屿度过了他的少年,青年时光。第二处字幕,又介绍,公园1904年,10岁的林语堂来到厦门鼓浪屿。

用字幕来介绍主人翁有这样一个好处,就是节省时间,故事显得不累赘。如果夹在故事中介绍,就会显得情节不紧凑,拖泥带水,有累赘的感觉,也影响故事的主题。用字幕的形式介绍林语堂,可以让我们更多的了解林语堂这位作家,却又不影响对影片的观赏,想了解林语堂的观众可以暂停,去细看字幕,不想了解的,完全可以不看字幕。直接欣赏正片内容就可以了。

《语堂千千结》这部影片拍摄得很专业,全篇都是标准的普通话,通俗易懂,让人看起来感觉轻松又容易理解。演员的颜值非常高,叫人赏心悦目,使得整部影片具有很好的观赏性。特别是女主角陈锦端,长得很漂亮,一身旗袍将她的身形修饰得恰到好处,最后缓缓离开的背影给人印象非常深刻,那回眸一笑的表情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如果女主角颜值不是那么高,最后回眸一笑的镜头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男主角的扮相也不错,符合林语堂的样子,特别是那副圆形边框的眼镜,与影片最后放出的林语堂照片中戴的那副眼镜几乎没多大差别。还有就是故事情节,剧情编的很不错,特别是林语堂和廖翠凤洞房之夜,林语堂烧婚书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他随后说出来的那篇话,更是叫人感动。演员将这个情节演活了,深入人心,感人肺腑。
  
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之后,生活还算是美满的,但是对于爱情来说,个人内心的感觉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外人看到的和睦相处就是幸福,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外人是看不见的,幸福不幸福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从这部影片来看,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之后过的还不错,但是对于陈锦端来说,她过的就很不如意,所以她最后决定离开鼓浪屿,远去美国。

在这个世界上,真心相爱的男女在父母的反对中被迫分手,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虽说大部分父母都是真心为子女考虑,为子女的幸福着想,但是谁又能肯定,外在条件不匹配但真心相爱的人结婚,就一定不幸福呢?就像这部影片,谁能肯定林语堂和陈锦端结婚就一定会不幸福呢,她的母亲为什么非不同意不可呢?两个人真心相爱不容易,外在的条件很重要,但是并不能决定一个婚姻的幸不幸福。
爱情的道路本就有很多坎坷,希望不要再人为的制造坎坷。

这部影片,让我知道了一位作家林语堂的爱情故事,知道了有个地方名叫——鼓浪屿。鼓浪屿对于林语堂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因为鼓浪屿孕育了他的文学梦想,也成就了他的美满人生。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一步不遥 发表于 2016-5-24 14:21: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步不遥 于 2016-5-24 14:55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一步不遥 发表于 2016-5-24 14:3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步不遥 于 2016-5-24 14:54 编辑

《三个灯泡》影评【参评】
残缺的温情
看了九分钟这一届的几部片子,相对来说我对这部是很有感触的,可能是因为自己本身和父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或者可以说是淡漠。再者就是这里的村落和我的故乡很像,不管是村头老汉们的闲聊还是经常用不上电的夜晚,好像和我对家的记忆一模一样。

剪不断理还乱的父女情
我从小在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和父母的关系一般。我家在山区,小学离家还算近,每天自己上下学,直到上了初中,本来一起在外打工的爸妈回家了,后来父亲又走了,一直到我上大学,父亲才真正回到家里,不再出去。上大学的时候,我也每隔半年回一次家,有时候想趁暑假挣点钱,有些年头一年只在过年回家一次。于是,在我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很少有父亲出现。
所以,我不知道怎么跟父亲相处,这部影片中,女儿小树和父亲老米之间的关系和我与父亲的关系很像,父亲不常和我讲话,我也不愿意跟他讲话,有时候母亲不在家只剩下我和父亲,我们可以一天不和对方说话,到我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之后,才真的体会到作为父亲对女儿的那种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爱。
影片感觉是在讲述生活,但又有巧妙的艺术加工。在老米和街坊老大爷的谈话中,即可感受到,老米对女儿的不理解,小树在外工作,好长时间没有回家了,街坊问起时,老米支支吾吾,他不愿意提起,或许他并不知道女儿的近况。
三个灯泡,灯泡要用电来发光,电是父女感情变化的重要因素。
影片一开始,全村看大戏,在我小的时候也经常参加这种群体娱乐活动,那时候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小孩子,都喜欢看戏。搬着小板凳,围坐在一起,其实真正看戏的是老年人,小孩都是只管热闹。遇上电压不稳,点灯就会时断时续。故事由此开始了,女儿小树心底的愿望肯定是希望有朝一日村里可以通上电,村里的乡亲再也不用过着乌漆墨黑的生活了,于是,他带着太阳能板回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发电。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父女之间的矛盾不断地缓和、激化、再缓和、再激化。但在影片的最后,相信他的父亲从心底释怀了。

电影节奏把控上张弛有度
整部影片就像一首完整的乐章,松弛有度、缓急相宜。
在全片的节奏设计上,是一种紧张到舒缓再到紧张的整体设计。以父女情感的变化为主线,有高潮、有低谷、有发展、有间歇。
影片的内部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所谓的内部节奏就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或人物内心情绪起伏确定的节奏,服务于作品叙事,也就是叙事性节奏。首先是父亲面对一心只想工作久未回家的女儿,他心里是不开心的。父女的矛盾挑开是女儿吃着父亲包的饺子,父亲言不由衷的责备女儿为了事业没有回来参加母亲的葬礼,这是深压父亲心中是症结。女儿带来的太阳能板让街坊们看上了电视,这时父亲脸上露出一丝宽慰的笑容,紧接着电视机因为电压不稳烧掉了,父亲又陷入困惑。到女儿离开,父亲看着发光的点灯,关了又开,开了又关,父亲的眼睛湿润了。
外部节奏是导演通过造型手段表现出的、能直接被观众感受的节奏。这部影片除了几个移镜头之外,主要运用固定的长镜头来烘托人物情绪,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的布局相得益彰,形成了有机的统一。

暖黄冷蓝的影片基调设计
色彩是电影艺术中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段。
色彩在这些导演的手中成为一种总体象征和表意的因素,从而起到了烘托环境、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色彩具有增强电影的感官美和表意的重要作用。
这部影片主要运用了两种色调:暖黄和冷蓝,一方面色调的选择必须跟整个故事相融合,另一方面色调也必须适应当时人物的心境。
影片的大部分都是用的冷蓝的色调,这既是当时乡村冬天的真实写照,天显得特别高特别蓝。树叶凋零,万物静谧,有一种天阔鸟飞翔的感受。这也是父女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女儿在远方,不属于这座山,父亲心底的牵挂、默默的关心看起来像是被冰冻了一样。然后,分离也显得格外的平静、有一种暗暗的悲凉。
影片中有两处暖黄的色调处理,一处是女儿给逝去的母亲上香,母亲案前摆放着蜡烛,发出微黄的光。还有一处是女儿走后,父亲一个人在屋里,灯泡发出暖黄的光,照亮了整间屋子。两处的烛光和灯光正是人物的情绪转折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回复 支持 7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5#
铭铭 发表于 2016-5-24 17:43:36 | 只看该作者
拷问人心的一张票【参评】
看了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部片子《一箱黄金》,同样讲的是贪婪的人性。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在这个趋名逐利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想追求物质丰富的生活条件,浮躁的社会让淡泊成了罕见的一种生活方式。追逐名利本身并无可非议,但是获得财富必须取之有道。
《墨染横财》是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影片,乔治,中了彩票,却中了枪,同时侦探们开始争分夺秒地破案。他的好友、亲人被传讯问话,但其中充满了谎言和背叛。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贪婪的人性是人类在面对诱惑的时候为了攫取不属于自己的金钱和物质而产生的欲望。
有两个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本能,即本性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生的本能表现为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光明的行为。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杀戮、贪婪、自毁等邪恶极端的行为。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损人不利己,则属反人性的行为。人性不可解放,一但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善恶具有同等的力量,任何人都是有善恶一体两面,善恶只在一念间,只有抑恶扬善遵循宇宙之理才不会乾坤颠倒。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征宇 发表于 2016-5-24 19:4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征宇 于 2016-5-24 19:48 编辑

                                                                        《新娘》影评【参赛】
                                       
                                                                                遗失的美好
     
       重男轻女,这真是一直都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导致现在中国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家庭,头一胎生了男孩就不再生第二胎,要是生了女孩,就会想办法再生一胎;有的家庭则事先去医院做B超检查,发现是女孩就做人流,是男孩则生下来;更可怕的是,还有人去做试管婴儿,一开始就可以决定了要一个男孩。当人们可以人为的控制孩子的性别,男女人口比例又怎能不失调呢?
     《新娘》这部微电影,主要反映的主题是重男轻女,同时也揭露了中国男女比例不均衡的这样一个事实。影片一开头,就用字幕的形式介绍了一些偏远山区长期存在着人口结构失调,劳动力不足。事实上,大部分的农村都是男多女少,因为更多的父母都喜欢男孩。当然,并不是希望生男孩就一定能生男孩的,在一些条件还落后的山区,他们想生男孩,但又没有条件去检查出肚里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那就只能顺其自然了,这样就很可能连生几胎都是女孩。

       这部影片的女主角小男就是出生在一个没有男孩偏偏又重男轻女的家庭,小男原本是女孩,却被父亲当男孩养,连她的名字都像男孩,穿着打扮更是和男孩一样,所有一切关于女孩的美好,她都无缘享受。小男并不是自愿去当一个假小子的,而是家里缺少劳动力,父亲让她女扮男装,为家里劳动,小男家里是卖猪肉的,所以她每天都要和父亲一起卖猪肉。

       小男虽然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被当成男孩养,但是她还是幸运的,她没有被彻底变成一个男孩的习性,这是不幸中的大幸,她外表看起来像个男孩,但骨子里还是一个女孩,这从影片的一些情节中就可以看出来。

        这天,村里有人家娶媳妇,新娘娘家那边的一个帮忙开车的小伙子来到小男家里,要买几斤排骨。那小伙子看见小男就喊兄弟,愣是看不出小男其实是个女生。小伙子让小男抽烟,小男硬是不抽,小伙子使劲的劝小男抽一根,坚决不抽的小男在推搡的过程中,把小伙子的脸弄脏了。小伙子洗脸的时候,怕把衣服弄湿,就脱了衣服洗脸,就在小伙子洗脸的时候,小男眼睛无意中看到小伙子裸着的上身,她就再也无法移开视线,她目不转睛的看着眼前的年轻力壮的小鲜肉,怔怔出神。如果不是父亲叫她赶紧把肉称给小伙子,她可能会一直这样痴痴的盯着小伙子的身体看下去。不知小男是不是看得太入神,没有回过神来,还是怎么回事,人家要的是排骨,她竟然递给小伙子肘子肉。

        小伙子走了之后,小男便随身掏出一个小圆镜,开始照镜子整理发型,小圆镜被父亲夺走之后,她又跑进屋里照起镜子来,对着镜子自我欣赏一番。看来,被当成男孩养的小男,还是挺爱美的,生活环境夺走了她女人的外表,但并没有夺走她女人的内心。

       小男不幸被当成男孩养,但她的心里还是正常的,这是她的幸运。在当今社会,像小男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但不幸的也有很多,有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性别不尊重,女孩当男孩养,或者男孩当女孩养,最后导致孩子从小养成了习惯,长大之后也改不回来了。之前就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小伙子从小被父母当成女孩养,结果他习以为常,长大之后依然想做一个女孩,于是他就做了变性手术。这样血淋淋的例子,难道还不能让那些不尊重小孩性别的父母得以警醒吗?

       女孩被当成男孩养与男孩被当成女孩养,似乎后者更多一些,著名演员莱昂纳多从小就被母亲当成女孩打扮,还曾被母亲扎过辫子,穿过裙子,他因此经常被同伴嘲笑。但莱昂纳多是幸运的,虽然他被母亲当成女孩打扮,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影片中的小男一样,像著名演员莱昂纳多一样,不受到影响。还有很多的孩子个性是软弱的,他们很容易被养成习惯,长大之后,就改不回来了。

       尽管小男一直被父亲当成男孩,但她的内心对做女孩的渴望还是很强烈的,在她想去看新娘时,父亲不同意,然后她对父亲发出一连串的质问:那我以后不也得嫁人吗?你还想让我守着你过一辈子啊?你是不是想让我一辈子给你当儿子?大姐都嫁人了,我为什么就不能嫁?小男被剥夺了做女孩的权利,但是她内心却极度想做回女孩,她想像姐姐一样嫁人,而不是一直留在家里做儿子。对于小男来说,她做女孩的经历,是缺失的。作为一个女孩应该经历的美好,她都无缘经历,在这样的家庭里,她不能像普通女孩那样留长发,穿花俏好看的衣服……

       最后,小男历经重重挫折,终于见到了新娘,当新娘掀开红盖头的一瞬间,她的脸与新娘的脸重叠。小男看着红盖头下新娘美丽的脸庞,幻想着自己就是新娘,那新娘的样子就是自己的样子。

        小男在现实中的缺失,她用幻想来补偿,把那新娘想象成自己的模样。

       但愿现实中,同样遭遇了像小男这样经历的人,对于那些遗失的美好,不必再用幻想来补偿;但愿天下的父母,对待小孩性别予以尊重,不要让孩子将来用幻想来补偿遗失的美好。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水水淼 发表于 2016-5-25 22:40:14 | 只看该作者
《101次奔跑》影评【参评】
生命与灵魂的变奏
看完这部影片,萦绕在心头的一直是片尾曲《爱你在心口难开》,这是生命与灵魂的变奏。
单看影片的海报,被擒的小马、追捕的警察、奸诈的鸡哥,从三个人的行头来看,无需多言,这是一部幽默的喜剧短片。的确,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救赎、解脱的有趣故事。
在影片的序幕中,一开始就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抠着鼻屎的小马正在偷东西,和着中英混杂的语言在讲电话,看他悠闲地吃着主人家的东西,给人一种放松又紧张的感觉。当他无意间翻到了一个价值连城的戒指时,他的眼睛瞪得很大,如获珍宝。当他拿着螺丝刀开一户人家的门时,一个小孩可能是听到了声响,探出头来,大喊了一声:“妈妈,有贼……”影片的欢快的节奏油然而起。
以小马为线索,可以将影片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小马不小心偷了心仪的姑娘萌萌家的戒指;第二个阶段是小马、警察、鸡哥之间的追逐,第三个阶段是小马终于下定了决心隔断自己的过去准备从新做人。第二个段落是全片的高潮,有点《疯狂的石头》的味道,这个段落的氛围营造得非常的好。一系列的快切,跟镜头、推镜头、摇镜头,既紧张又放松,这段追逐戏并不是一个节奏下来,而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配上趣味十足的音乐,让观众的情绪也随着松紧张弛。
其实影片的着力点还是在小马心理的转变上,从一个小偷到决定金盆洗手从新做人,从一个说话不着调儿到在心爱的女孩面前吐露心声,这是一种思想的转变,是生命与灵魂的变奏。这是好的开始,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人,就是萌萌,小马愿意为萌萌破他的100次奔跑誓言(他可是在菩萨面前发过誓的)。这就是爱情的力量。最后他的那句:“萌萌,我爱你,但我不是好人,你以后白(不要)理我了”,(估计这个演员是山东的,和黄渤很像)。这是小马人生的转折,也是新的开始。
就影片的整体叙事而言,算是成功的,导演试图通过一次奔跑来完成小马心理的转变,他做到了,但显然做的并不充分,给人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情绪的营造还有欠缺,和演员的表演当然也有很大关系,情感该爆发的地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就比如茶馆的那场戏,小马和萌萌在喝茶,聊天,两个人之间的对话给人一种背台词的感觉。还有在colour run的环节,小马把萌萌的戒指还给她的一场戏,也是这种情况。
不管怎么说,影片的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有起有伏,有明显的心理转折和转变,带着一种美好和阳光。
此时我的心情和小马的一样:爱你在心口难开,我不知应该说些什么,一天见不到你来,就好像身边少了什么。

回复 支持 6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囍46 发表于 2016-5-25 22:45:44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叙事?什么是修辞?
49#
思考人生 发表于 2016-5-26 12:02:22 | 只看该作者
《午夜台球室》    本片男主角是一位被老板压榨的员工,在辞职之后与男二号组成了仇富者联盟,展现了都市之中千万平凡人物的内心怨念,激起了观众的内心波澜,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有钱人的为富不仁与穷人的随波逐流。
然而影片的最大亮点在于两位主角的造型以及配乐,并且剪辑明快,使得整部影片的深沉话题与剧情变得不那么乏味。
哥特式的造型设计新颖独特,富有暗黑美,邪魅狷狂般的吸引力,充分表现了主角内心的阴暗面,对富人的仇视,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反叛精神。
此种造型与内心描述在乍看之下过于光怪陆离,但巧妙的是,整体规划与主题依旧能突出‘奇’这一影片特色,同时也能反衬出生活中的现象,既普遍与沉默就是正常,独特与另类就是大逆不道。
与两位主角不同的是,我们很多人还是对不公保持麻木,对财富迎合等等...影片处处着重表现人物的个性,包括从形象、化妆、动作和配乐等等,无不体现社会中这种仇富群体的另类,用诸多手法表现了这种群体在社会之中处于个体的尴尬地位,然而敢于站出来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人还是只知道愤愤不平,而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因为说出来也没用,这个社会是一个群体不接受个体的社会,太过另类容易被孤立。
整部影片用独特的审美,描写了一段复仇的故事,着重表现主角的反叛精神,其实反叛精神不可怕,没有反叛而只知顺从才是堕落的根源,本片用哥特式的黑暗反衬美好的主题,加深了戏剧性,既是故事很简单,没什么吸引人的高潮与转折,但依旧用夸张的手法与多种镜头,包括慢动作,高位,蒙太奇...去表现故事情节当中的信息,让整部影片更富有奇特的效果。

50#
蜜蜜 发表于 2016-5-27 10:15:54 | 只看该作者
结束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米亚 发表于 2016-5-30 12:04:11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时候公布结果呢?
52#
蔡沁榆 发表于 2016-5-30 17:24:56 | 只看该作者
《沉默的拥抱》影评【参赛】

                   喂饱梦想前,让拥抱替代沉默

            

    也许在梦与家庭现实之间游走,会让人总处于失重状态吧,而不得不选择用沉默涂抹开浑浊的时间状态,假装回答。在短短的二十二分钟里,肢体语言所传递的情感无疑在和谐的律动中感染到我。《沉默的拥抱》,和所有我们曾熟悉的沉默的背影一样,那是他们唯一习惯的表达方式。
    从平静,到打碎原本的自己而拼凑勇气,整个过渡在电影里不动声色、不带一点儿唐突地实现了。影片中的美国华裔现代舞者安妮,她总是不断地在喂饱自己的梦想,在每一次舞动中倾注透明的渴望和不竭的热情。从时间上经过的,仿佛只有她的舞蹈梦与自己,而这也是她,忘记去打破常态的原因。执著于梦,有时候也会忽略了身后沉默的身影。
    在安妮的舞蹈动作里,教练只能读到她透支的热情,却无法捕捉到她舞步里的情感,这让她疑惑,她的生活里几乎都填满了梦,而空不出一丁点儿时间留给思考和表达。和母亲相处的方式一直都那么匆忙,电影里导演周全以他们对话语言的不同,也无意间描摹出她们之间的距离。在母亲经营了很多年的裁缝店里,一直很难看到安妮的出现,她甚至不清楚母亲一天的生活。而一切的转变开始于母亲患病,她猛然从沉醉的梦里醒来,在平静中寻找答案。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有一天安妮赶往医院照顾母亲时,却发现母亲已经离开了,回到家中她才知道母亲是为了经营裁缝店而不顾身体倔强地赶回店里。但一切似乎都还不足以让安妮停下缓慢的步伐,思考家庭现实与梦想之间的矛盾融合。因而,导演精心设置了一个关键的细节,母亲回到店里之后,一名老顾客埋怨和怀疑她的手艺越来越不如从前,甚至想将明天的衣服也一起拿走。此时此刻,一旁的安妮目睹了整个过程,强忍住心酸的眼泪她走上前,坚定地告诉顾客:“不好意思,明天一定会做好。”然后默默地拿起要缝的衣服走到房里。
    仿佛从那一刻起,她在恍惚间读懂了母亲这么多年的委屈和艰难。安妮内心的柔软,以及她流动的坚强,在一幕幕真相里自然地交汇在一起。这么多年来,她第一次如此心平气和地和母亲面对面、敞开心扉交流着。在母亲逐渐有了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状后,安妮也第一次勇敢坚忍地扛起沉甸甸的家庭和梦想。母亲日益退化的能力,也将她从幻想中拉回现实,去权衡选择。
    那些时光里寂寂无声的爱与关怀,总酝酿着不灼手的温度,而恰是这样的内敛,让人最容易错过拥抱它、留住它、回味它、感谢它的时刻。而在周全导演的这一部仅仅只有二十二分钟的电影里,我看到了期待的回首,以及一直被我忽视的主题:感恩、珍惜与选择。贯穿在每一次舞蹈动作里让人隐约读到矛盾与挣扎的配乐,随着安妮从困惑到和解而慢慢趋于平静。在家庭责任与舞蹈梦想的天平上,安妮第一次,走得如此小心翼翼,而是由于这一份郑重,让她在舞步中真实地交代了自我,卸下盔甲正视自己的软肋,笃定地说出:我永远都会是一名舞者,但现在我要做回女儿。
    也许在安妮与母亲不漏痕迹的拥抱里,观众也看到了东方传统文化在表达爱时普遍采用的方式。而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无一不在指向拥抱本身。跨越理解的屏障,也许我们想要表达的话语都很简单。也许拥抱很平静,但爱仍然在自然而然地呼吸。


53#
六尺公园 发表于 2016-5-30 23:52:48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禁品》影评【参赛】
《谍影重重》与《南方公园》的内在张力
导演在幕后花絮中提到了为本片提供创作灵感的两部影视作品:21世纪经典特工电影《谍影重重》与美国成人动画剧集《南方公园》,我们不妨从这两部影片着手展开对这部短片的论述。
《谍影重重》类型建制的成功。
首先,《谍影重重》被普遍认定为是对于以往经典特工电影(诸如《007》系列、《碟中谍》系列)的重大突破。究其原因有两点:主题深度的拓展和视听技巧的革新。
特工电影作为冷战背景下的产物,特工被赋予了鲜明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特征,个人服从于国家,从屡次行动任务的成功中获得荣誉感。观众快感建立在主人公成功完成了国家机器赋予的一个又一个非凡的任务,这也是以往特工电影明显的叙事特征。《谍影重重》则演变为特工希望摆脱国家机器的追踪,观众快感建立在特工与国家的对抗上,影片反派由恐怖主义势力演变为曾为之效力的国家机器。因此《谍影重重》被赋予了对自身体制的批判性思维。类型片的批判性思维一直以来不被推崇,因违反了好莱坞商业片“制造梦幻”创作机制,事实上也违反了观众“娱乐至死”的影院欣赏模式,好在《谍影重重》追踪与反追踪的类型样式异乎寻常的精彩绝伦,观众也热情接受了该片主题:个人与体制的对抗。
视听技巧的革新在于:手持摄影、碎片化、快节奏、非连续性剪辑。因新世纪DV时代的来临,伪纪录片得以被大众接受,《女巫布莱尔》《鬼影实录》《死亡录像》《科波拉档案》···大批量以伪纪录片样式制作的灵异电影取得了票房成功,此类影片往往制作粗糙,画面美感、电影蒙太奇艺术几乎消失殆尽,观众之所以变得如此宽容大度,因他们有不一样的观影诉求,观众希望看到的是更“真实”的灵异电影。因此DV质感的手持摄影、低分辨率的画面、不连贯的剪辑手法具备了“合法身份”。也正是得益于伪纪录片风潮给予观众的类型宽容度,《谍影重重》的手持摄影、非连续性剪辑作为一种相对熟悉的类型片语言被广为接受,这种熟悉源于大众对DV拍摄的亲身实践,因此,被一直诟病的“不专业”反倒具有“更真实”的质感,由此,一种更真实的特工电影,进入观众的期待视野。
《谍影重重》第二、三部的导演是以著名伪纪录片《血腥星期天》闻名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血腥星期天》用新闻实录的方式描述了1972年1月30日发生在北爱尔兰的星期天惨案,影片忠实描绘了北爱尔兰平民与英国政府之间的对峙,该片被看做是60—70年代西方政治电影的传承之作,保罗·格林格拉斯本身为记者出身,极为注重社会纪实感,他的创作始终离不开手持摄影和社会性议题。而《谍影重重》系列中个人与体制的对抗、伪纪录片的视听技巧被不断强化,且呈现出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的审美特点。对于普通观影者来说,《谍影重重》的动作戏最具吸引力的,电影学者贾磊磊曾经在论述武侠电影的时候提到,一个动作电影的类型特点首先要看它对于动作戏的处理方式,因对动作戏的处理决定了《谍影重重》的整体类型策略:写实的特工电影。因此观众可以看到更为真实的打斗场面,当特工与人打斗时自然是追求一招制敌、最快解决战斗,用手边可以找到的任何东西作为武器,没有多余的废话,也没有漂亮的肢体动作,动作戏要展示的就是一个简单的特工打斗原则:快准狠。
在主题内涵上个人与森严体制的对抗,不是谍影重重首创,但是之前多存在于艺术电影创作体系中,尤其是一些反乌托邦电影中,近几年因《饥饿游戏》的反乌托邦设定深受青少年欢迎,后续的《移动迷宫》也票房不错,这种个人与体制之间故事显然已经成为时下热门。
《小学禁品》导演选择将故事发生地选择在学校,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选择,学校在电影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关于森严体制的代名词、故事内容选择宠物精灵卡片交易、被追杀的主人公不是经验丰富、身手敏捷的职业特工杰森·伯恩而是乳臭未干的小学生。这也是本片的核心创意,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张力会自然而然的构成一种有趣的艺术效果:严肃的玩笑。导演称之为《南方公园》式的反讽效果,必须承认,对于谍影重重的仿制极为成功,手持摄影、快节奏剪辑、紧张的配乐效果、追踪与反追踪的大量引用,也就是说,该片的类型片创作形态是成熟的,但是导演陷入一种创作陷阱,导演显然以为当故事形态越是严肃,整个风格便会越发搞笑,因此,整部影片几乎看不到丝毫幽默感,因形式与内容的张力先天性存在,但是显然,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思路,因导演没有强化出内容的学生形态,只有将小学生的特质充分建构成功后,反差才会存在,同时,该片最为反讽的一幕显然处理的过于轻描淡写,缺乏一种节奏变化的处理,当特工看到吸食毒品的小学生时并没有任何反应,转而继续追踪倒卖卡片的冈恩,观众看到自然明白导演的处理风格,这个剧情思路也是极为“南方公园”的,但是南方公园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特质与严肃形式处理的张力,最重要的是节奏处理,“在最紧张的段落处做自我解构式的停顿与间歇将会轻而易举的创造出一种戏谑、幽默风格,导演所缺乏的便是这一种停顿。
这种停顿并非技术性问题,而是导演的一种创作意识,正如导演没有意识到停顿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小学生的懵懂稚气应当与特工的深沉干练加以充分融合的重要性,因导演思维中,小学生已经作为设定存在,学校作为唯一的活动场域、学生演员的扮演,因此20分钟的建构时空中所谓学生处理无足轻重。影片中却是有一些体现的,例如在开场的学生霸凌段落中,黑人小头目在威胁冈恩交出精灵卡的嚣张气焰之后紧接着是与学校管理者的卖萌挥手示意,这种反差会自然的创造出一种天然的戏谑解构感,而这才是《南方公园》的核心,而目前的呈现状态则显示出:这是一部由小学生演绎的特工电影。不可否认,本片对于特工电影类型片创作的完整呈现。
在电影史中,校园一直是反体制电影的典型场域,20世纪30年代,让·维果是以严肃的社会题材向平庸电影挑战的第一位导演,在其《操行零分》(1933)中以寄宿学校隐喻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残酷卑劣,统治者以教育的名义扼杀压制纯粹而活泼的青年学生,力图把他们纳入既有的规范之中。本片因其反社会性和颠覆性而被禁映,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部电影几乎成为表现反叛精神的电影作品的“新约全书”。由此,奠定了校园题材作为反体制表达的核心理念。
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战后的青年一代普遍对社会制度的僵化、阶级壁垒的森严和道德观念的虚伪不满,由此形成“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电影界的一批年轻人以林赛·安德森为中心,发起“自由电影”运动。新浪潮《如果》,展现寄宿学校中的虚伪与偏见,教师的独断专制与非人压迫。
最早引起关注的是1954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宣告了电影新浪潮的到来,而新浪潮的成名作《四百击》作为新浪潮的旗帜性作品,校园再次成为表明新旧观念更替的重要表达场所。
美国新好莱坞运动初期的《毕业生》选择刚刚从大学离开的毕业生,被陈丹青称之为“最好的文革电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如果主角为青少年,学校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存在,如何选择对待校园的态度尤为关键。
任何新电影思潮的诞生都伴随着对于上一代传统的革命,而作为青少年群体作为新兴文化的银幕代言人自然是最合适不过,《小学禁品》的学校管理者采用的视觉形象参考了《黑客帝国》的特工形象,墨镜、不苟言笑、西装革履,史密斯特工是最为典型的程序化专制形象。
《南方公园》的创作主旨为“去神圣化”在南方公园两位主创催·帕克和马特斯通看来,一切都是可以解构的。但南方公园的解构主旨在于社会热点,用阴谋论的形式加以夸大处理,往往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无限扩大,随着剧情发展,故事的空间场域由学校扩张至外部空间,指涉空间更是引向整个现实社会,例如在第19季中,通过对于广告的描绘,指涉了整个信息社会。
而《小学禁品》显然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导演所说的参照了《南方公园》可能更多的是用小学生演绎成人故事,以及学校场域的运用,“小题大做”的情节设置,这是从最为显性上的理解来讲,可即便如此,本片仍然严重缺乏幽默感。这是本片致命伤,我想这应当是主创们不希望看到的,因为这种扭曲的怪诞感产生的一本正经的恶搞风格应当是主创希望呈现的效果,但最终结果不甚理想。
导演的创作问题在于没有走出校园,从校园开始,然后扩大事件,创作视野扩大,当然其中有关于资金问题的掣肘,但显然这并非南方公园的思路。
同样如果说针对于校园,但是应该体现的还在于夸大一种讽刺感,但是目前的创作理念中,没有给予篇幅描绘,这里哈斯导演对于时间分配的问题,从各方面来讲,导演选择了最为安全的一种创作思路,一切为稳妥起见,进行的创作,而这种稳妥导致了匠气有余、才气不足。
    本片《南方公园》式的反讽效果如果是蜻蜓点水,那对于《谍影重重》的建构可以说是异乎寻常的成功。作为《南方公园》粉丝,自然是有一种失望,但是作为学生作品,不失为一部颇有水准的佳作。
54#
王子就是它 发表于 2017-4-20 10:25:01 | 只看该作者

【淘金城】2017年百万奖金免费送!

淘金城】线上娱乐城,百万奖金天天免费送!
   「活动一」注册就送您 8~28元体验金,彩金天天送!
   「活动二」体验后还有「存款100%大回馈!」,最高赠888!
   「活动三」”以小博大“ 优惠,天天领!
   让您好礼领不完! 把握机会!优惠网址:WWW点PT129点COM
   注册要快!晚点来优惠就没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小黑屋|电商资讯|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 沪ICP备17006708号-3

GMT+8, 2024-11-23 11:5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