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看过《归来》改编成电影前的那本书,仅仅是从电影的视角出发,浅谈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与感受
故事的发生设定在文革期间,这部电影中,导演对特殊时期的刻画力度把握的很好,没有过多渲染迫害过程和及众家庭不幸程度,甚至在电影里,赋予了文革人物一些可笑滑稽元素,整体呈现的基调很平和,很内敛。少了以往电影通常表露出的或多或少的怨气。不算圆满的结局,却没有影响温暖与希望的传递与延续。
对于文革,我现阶段的理解是,在国家主流三观扭曲的带领下,全民三观集体跑偏的一个特殊时段,人民思想被类似邪教洗礼,受到禁锢,行为表现得匪夷所思的偏执,可以简单解释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必然产物。
当思想统治凌驾在一切传统道德标杆之上时,与现实妥协是顺应时代最简单的选择。所以当看到女儿举报几乎素味谋面的父亲时,我甚至不认为那是一种背叛,因为她受当时社会环境与现实教育深刻影响,是非观被颠覆。深信右派父亲是阶级敌人,是全民公敌,作为他的女儿,遭到的是排挤和唾弃,与他为敌会赢得大义灭亲的光荣与胜赞。
当文革结束,逐渐恢复思想自由后,女儿承认了当初的过激,在后悔中积极修补,有意思的是,在文革前后,小姑娘表现出的气场全然不同,文革前,面目表情和肢体语言都绷得很紧,带着神经质的紧张,文革后明显变得放松柔和,显然思想的禁锢是对心到身的完全束缚。
冯琬瑜的选择性失忆,除了因为头部被撞之外,我觉得主要还是在于心理严重受创,导致这一症状简单分析有三个主要因素,第一,原自于冯琬瑜的性格,从电影中不难判断她是个隐忍软弱的人,妥协着身边所有人与事,妥协政府社会对丈夫的判定迫害,忍受与丈夫的长年别离,承受小人不断的欺扰,还默视着女儿对丈夫的敌视与出卖,唯一的反抗是偷跑去见陆焉识,却造成陆焉识被抓。
这一结果对冯琬瑜来说是毁灭性的,让之前默默隐忍的她,将所有压抑下的不幸都集中性爆发,直接诱发了第二个因素,哀莫大于心死的深深绝望,这种绝望已然超过了她所能承受的极限,于是驱使潜意识失忆,将自己不想去记住的自动封存起来。并且固执的将记忆停留在此时,拒绝接受以后发生记忆。
于是陆焉识只永远停留在她的精神世界里,这样便不会再有任何的不幸降临在陆焉识身上。那是潜意识对陆焉识的保护。
第三因素,我认为冯琬瑜内心对丈夫是自责甚至愧疚的,对丈夫感情越深,便越痛苦,越承受不了这份自责,失忆但牢记女儿的错误,是一种转嫁责任以及自我保护的方式。她将记忆尘封在内心很深很深的位置,就连丈夫的归来也无法撼动.
或许,当她锁上这把记忆之门时,就没打算再次开启,故而从来不曾有钥匙,所以当丈夫陆焉识归来后,尝试各种办法都无法唤起她的记忆.
不得不说陆焉识真是个奇人,英俊潇洒,浪漫体贴,极赋才情,知识渊博……一切优质标签贴他身上都不为过,可惜生不逢时,如今高大上的身份在当时却足以击碎所有美好,直接被拖入黑暗深渊。
在艰难时,他把对妻女的思念,对团聚的渴望化作极强的信念,此信念支撑着他,陪伴着他,温暖着他,所以,苦难并没有将他击垮,反而把他打磨的更加豁达又坚毅。
当他终于回到妻子身边,却发现妻子只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愿接受现世中的他,他甘愿走进妻子的精神世界,并且亲手美化妻子的精神世界,带给妻子希望。而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妻子所需要的各种角色,始终陪伴在她身边。
我的天——这是一种怎样完美存在的男人啊——这样一个角色,似乎也只有陈道民大叔这种有气节有气场还带着点仙风道骨的演员,才能诠释得如此轻松自然。
巩俐扮演的冯琬瑜一出场,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美,素颜的扮像与人物特质很完美的融合,我觉得比巩俐所演绎的所有角色都美,比她生活中华丽时尚的造型也美,这里没有贬低她的意思,也不是娇情的追求朴素自然美。
只是突然有所领悟,或许当面貌、穿着、妆容等外在因素与内心、思想、性格等因在因素,契合到某一个平衡点时,便会呈现出很赏析悦目的状态,就像希腊人喜欢给美的事物赋予一个可计算的公式一样,冯琬瑜在某种程度上便是遵循了某种潜在公式,让我觉得,她很美很美。
可以说,这份对美的新领语,是我看完《归来》得到的最大收获。
|
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