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这是一部伊朗电影,伊朗和西方的政治对抗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美国为什么要把奥斯卡奖项给伊朗电影?我们有些人以“阴谋论”的思维方式,瞪大了眼睛从中去寻找政治寓意,我最近看了一些国内的影评,以政治去影射和联想,过度解读这部电影还真的大有人在,他们不从电影本身去进行分析,而是把影片中所表现的矛盾冲突与伊朗现实政治关系作了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生拼硬凑地把人物命运和政治观念相比附,西敏成了想逃离专制的现行体制,去西方寻求自由的代表,纳德则是守住现实,成为背负苦难的象征,而那年老多病的父亲,则附会成隐喻病入膏肓、积重难返的现行体制,他们的孩子当然是尚不明朗的伊朗未来,这些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变成了一个个干瘪的政治符号,怀着这种心态看电影,我只想起两个词:荒唐、无聊。
其实导演法哈蒂从没有想过拍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在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时候,也有西方记者从政治角度提问,法哈蒂很不耐烦的否认:“你们想看社会问题?可以去看社会新闻嘛。”影片虽然也描写了社会矛盾,但它是从生活本身,从人物命运,人性关爱的角度去展开戏剧冲突的。故事情节的中心是以两个家庭、两个官司为主线,表面看起来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亲情之间的温馨和关爱。西敏的离别出走其实并不坚决,虽然他们诉诸法院并且分居,但她还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关心这个曾经温暖的家庭,当纳德遇到麻烦的时候,他把多病的老公公接到自己家去照看,她想尽办法帮纳德摆脱困境,甚至拿出自己准备出国的钱来资助丈夫,其实这个时候,埋在心底的爱已经显示出人性的力量。故事结尾,法院终于判下了他们的离婚申请,让女儿选择是跟父亲,还是跟母亲,影片没有答案,但从西敏注视丈夫的眼神,那么温馨和深情,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似乎感觉到了一种暗示,不管他们的女儿选择跟谁,他们不会别离。
如果非要谈一点政治,我却觉得影片仍然在伊朗宗教意识形态的框架内讲故事的,影片确实表现了社会中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政府和法院面前,主仆之间所受的待遇似乎还是公平的,那种很激烈的冲突几乎不可调和,纳德濒临败诉的边缘,但是在伊斯兰教义威严之下,欺骗和谎言是莫大的罪过,真主的感召使女仆说出了实情,突然间一切矛盾都迎刃而解了,矛盾的转化就这么简单。由此看来该片以宗教教义作为意识导向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这部电影是受到伊朗官方赞许的,它曾经获得2011年度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凤凰奖,而这个电影节也是伊朗官方主办的,并且是伊朗最高电影机构将该片推荐到奥斯卡角逐最佳外语片奖的。伊朗文化部长赛义德 默罕默德 侯赛因就曾经表示:“今年来,西方国家无时不刻都在通过各种手段歪曲和丑化伊朗民众的面目和他们的生活。然而伊朗的艺术家们从来没有放弃用电影,音乐,戏剧和各式各样的艺术途径来还原伊朗人民的真实面貌,向世界弘扬伊朗民族伟大而深厚的传统文明,《一次离别》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开创了伊朗电影史的新纪元。”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以“阴谋论”为思维方式,过度政治解读的观点也根本不靠谱。
不管怎么说,《一次别离》的艺术表现还是非常出色的,拍的很干净,电影语言的运用“精致和细腻”几乎是众口一词,看起来是个简单的家庭故事,却体现了复杂的社会矛盾,人性深度也表达的十分准确,虽然讲的都是生活琐事,节奏也不算快,但绝不沉闷,而且环环相扣,悬念丛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时常想起《克莱默夫妇》,难怪他会得到奥斯卡评委的青睐了,应该说,是艺术力量让这部电影脱颖而出。
|
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