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标题: 最佳内地电影书Top25 [打印本页]
作者: gaomin521 时间: 2012-5-2 13:56
标题: 最佳内地电影书Top25
——《香港电影的秘密》——
推荐点评 ↓
著名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著作。
旁观者清,波德维尔似乎更能找到准确的语言来解码让无数中国人外国人为之倾倒的“香港电影”。
拜读这本趣味十足的著作之后,看过无数港片的我们,从此不但知其然,也能够知其所以然。
尤其值得言说的是本书之翻译,与我们熟悉的港式语文相当贴切。
——《雕刻时光》——
推荐点评 ↓
伟大的电影诗人塔可夫斯基的著名文集,或许是中国内地最出名的一本电影书籍。“雕刻时光”更成为一个用到泛滥的民间语文。
塔氏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回忆,首度披露其重要作品的创作灵感、发展脉络、工作方法以及浓烈的自传内涵,并深入探究影像 创作的种种问题。
关联推荐:《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1970-1986)》(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 周成林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好莱坞启示录》——
推荐点评 ↓
国内影评人周黎明对于好莱坞电影产业的观察和解析。
该书基于作者多年来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研究及实地考察所著,对于电影的产业运作、商业架构、资金运营,制作行销都有详细论述。
和诸多编译的好莱坞产业报道图书相比,这本好莱坞入门读物无疑更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目前已出第二版。
——《日本电影100年》——
推荐点评 ↓
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字字珠玑。
日本电影学者四方田犬彦教授用300页的篇幅,勾勒出日本电影一百年的历史。
本书不但具备入门普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四方田始终紧扣日本电影的时代背景,以及日本电影与亚洲、世界电影的相关性展开论述,因此具有颇为高屋建瓴的视野。
——《低俗电影》——
推荐点评 ↓
美国《首映》杂志前主编集数十年好莱坞采访交游经历之集大成作,写出一部充斥着内幕秘闻、八卦轶事的美国电影断代史,空前详尽地记叙了最近三十年来美国独立电影(也就是当今好莱坞创作界的主流)运动兴起背后的真相。
本书相当具有八卦小报的气质,一批批当代美国影坛最重要的电影人粉墨登场,在书中他们被褪去明星大腕的光环,还原成远比普通凡夫俗子更不靠谱更胡作非为更蝇营狗苟之辈,所作所为出人意表骇人听闻——不过,似乎这才是电影圈的真相。
——《蛤蟆的油》——
推荐点评 ↓
本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以《黑泽明自传》之名在华出版,系电影天皇黑泽明自述至《罗生门》时期的人生故事。
黑泽大师的坦率、幽默、智慧的真性情一览无遗,可读性堪比精彩小说,同时也可借此一窥日本二战前后之历史及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气息。
相关推荐:《爸爸黑泽明》(黑泽和子著)、《等云到:和黑泽明导演在一起》(野上照代著)、《黑泽明vs好莱坞》(田草川弘著)。
——《十年一觉电影梦》——
推荐点评 ↓
由华人第一导演李安与资深电影记者张靚蓓(现任台湾电影资料馆馆长)女士合著。
细腻回忆了李安的外省人童年、悖逆严父意志的青少年、美国求学电影、失落的“家庭煮夫”、一鸣惊人到名动天下的全历程。
不但是李安个人的故事,由此也不难窥见中美电影、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认识电影》——
推荐点评 ↓
英文原版已经发行到第12版,这就足资证明本书的重要和热门。
上世纪80年代即在国内译介,广受好评,既是专业院校的必备教材,也是影迷不可不备的红宝书。
新千年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联手焦雄屏推出全新的第11版中译本,版式、装帧、配图均为一时之选。
——《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
推荐点评 ↓
作者克拉考尔通过分析1920年代和1930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1918—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
书中,克拉考尔提出一项惊人的主张:作为通俗艺术的电影为人们洞察一个民族的无意识动机和幻想提供了可能。 而在这一点上,当下的中国与当年的魏玛德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光影言语》——
推荐点评 ↓
美国电影学者白睿文遍访两岸三地二十位重要的电影导演,以访谈录形式忠实还原了这些华语电影最重要的创作者的人生故事和电影观,内容丰富,蔚然大观,一段时间内恐将无出其右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平常往往面对华文媒体时有所保留的华人大导们,在与境外学者的对谈中,才真正放松、吐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津安二郎周游》——
推荐点评 ↓
本书并非理论分析专著,而是爬梳出极其翔实的材料细节,冷静、细致入微地观察它们的走向和影响,还原出日本昭和时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在此之上追寻小津人生和创作的脚步。
也不回避他在二战期间所作所为的敏感话题,令观者得以品味出小津洁净整饬世界之下的暗流涌动和人性幽暗复杂的况味。
——《贾想1996—2008》——
推荐点评 ↓
贾樟柯文集,按照其导演作品的先后顺序,分别收录贾导历年发表的篇章,涵盖创作者阐述、影评、个人回忆、访谈、对谈录等等。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的贾樟柯,笔下的文字和他的电影一样动情动人,兼具理性思考和感性关怀,甚至比他的电影更让人着迷。
在电影被目为娱乐的今天,他的文字更显得高贵而严肃。
——《侯孝贤电影讲座》——
推荐点评 ↓
本书是华语电影大师侯孝贤200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所做的系列讲座的记录稿,全方位回顾了侯导的三十年创作历程。
在口语环境下,有着传统中式忠厚长者风度的的侯大导演细说从头,一一回顾了自己的每部作品,不断阐明了他那独特而卓绝的电影观,也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三十年华语电影的风风雨雨。他对前辈、后辈同行的点评,更是一针见血。
相关推荐:《最好的时光》、《红气球的旅行》。
——《黑色电影》——
推荐点评 ↓
黑色电影是一种极富魅力、特殊微妙且难以言说的电影类型。
本书全面介绍了黑色电影的由来与规则,既是一部电影史,也是鞭辟入里的文化分析和社会分析。
作者告诉我们,“‘黑色电影’这个术语远比我们所认识的复杂和矛盾,它是一份重要的电影遗产,同时也是我们投射到过去的一个概念。”
全书博大精深,极富洞见。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
推荐点评 ↓
美国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约翰·贝尔顿教授精选了自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经典美国影片作为分析案例。
通过对好莱坞叙事结构、商业营销策划、电影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叙述和剖析,展开一幅全新的美国电影疆域图。
一本相当全面、深浅适度的基础知识读本。
——《天神下凡》——
推荐点评 ↓
2010年,《阿凡达》掀起世界级观影热潮,而一手缔造了这部影史最卖座电影的詹姆斯·卡梅隆也再度进入到传媒的聚光灯下,本书忠实记录了一个加拿大小男孩如何成长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电影导演。
尽管是一本应景之作,但本书却难得的详实、客观,书中记载的卡氏每部作品的幕后故事,更是献给影迷的珍贵故事。
相关推荐:《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詹姆斯·卡梅隆、艾德·马士、道格拉斯·柯克兰合著)。
——《飞越好莱坞》——
推荐点评 ↓
中信出版社历年精选出版了一系列好莱坞名人传记及好莱坞产业报道,而本书则堪称同时兼具这两种特质。
作为当代好莱坞最重要的优质电影推手,迈克·麦德沃(编按:本站译为迈克·麦达沃伊)在好莱坞打拼30年,制作了300多部影片,其中更8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他娓娓道来自己的电影人生,有血有泪,兼有骄傲与失落,更满溢着当代美国影坛的无数八卦秘闻。
——《韩国电影史》——
推荐点评 ↓
本书以1897年至2006年的韩国电影发展历程为主脉,其间划分了十个时期。
每个时期的主题围绕着法律、制度、产业和文化等议题展开,并将其纳入社会现代史的脉络中加以论述。
以全新的视角俯瞰韩国电影史,重现了“从开化到开花”不可忽略的过程。
——《许鞍华说许鞍华》——
推荐点评 ↓
98年同名香港书籍的修订升级版(内容增补外还将广东白话做了适当的“转译”),收录导演许鞍华的多次访问实录,以及华语电影学界对许鞍华其人其作的分析点评,全面立体呈现了这位香港电影旗手的真性情。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许导毫无伪饰的坦率非常令人赞叹,听她点评自己作品和同行们,找不出一丝虚伪和圆滑。这位我们本民族所能拥有的电影作者无法不让我们感佩。
相关推荐:《王家卫的映画世界》(潘国灵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剥削好莱坞》——
推荐点评 ↓
好莱坞传奇制片人罗杰·科曼口述自传,作为著名的B级片教父,罗杰·科曼不但制作过无数低成本类型片,更一手培养出了科波拉、斯科塞斯、尼克尔森、卡梅隆等一批后来的好莱坞大腕。
最重要的是,科曼记叙其职业生涯,坦荡真诚、癫狂鬼马、抵死过瘾,完全有别于道貌岸然正襟危坐的“宏大叙事”。
本书是一部标准的讲述好莱坞真相的稗官野史,妙趣横生,令人拍案。
——《看电影的艺术》——
推荐点评 ↓
本书在美国是热门电影教材,在中国,则不妨作为想进阶一窥堂奥的影迷必备参考。
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电影在操作层面、理论层面和普通欣赏层面的知识、技巧和方法,展现了电影作为艺术、技术,以及作为产业、作为社会的反射文本的多重角色。
——《往事流影》——
推荐点评 ↓
很多年轻人对1949年以来电影发展的脉络不了解也不感兴趣。
然而,只有将这一进程了解清楚,才能更好地反观今天的历史和我们这个国家以及我们个人的命运。从这点来说,李文化是个最好的“样板”,他当过摄影师,拍过红色经典,执导过“阴谋电影”,最后成为卖座导演,堪称中国电影发展活的见证人。
尤其对于“阴谋电影”,李文化不像很多其他导演那样讳莫如深,这种坦诚和直率令人肃然起敬。
——《野生金基德》——
推荐点评 ↓
本书为了解韩国另类导演金基德提供了足够深入的访谈和高水准的韩国影评。
书中所选韩国影评人、学者研究金基德的文章,质量之高,足以打破可能存在的“预设”或“偏见”。
金基德的“自我告白”毫无掩饰,附录中收入的首部剧本《擅自穿越》非常精彩。
——《巴赞传》——
推荐点评 ↓
作者达德利·安德鲁从32岁开始,花费十年时间搜集、整理巴赞的2600余篇文章(国内的巴赞文集《电影是什么》其实只摘选了其中27篇具有左翼倾向的影评),对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巴赞被《电影手册》抛弃十年之后,出现了这本被称为多年来“唯一准确而深刻描述巴赞形象的著作”。
巴赞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也许比巴赞得出的结论更重要,是影迷们任何时刻都可以追究的话题。
——《英格玛·伯格曼》——
推荐点评 ↓
本书代表了“作者论”研究方法在新时代的发展,作者直面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作品的多样性。
同时又指出了其非同一般的执著性和近乎执迷的一致性——他一生都在想着通过其作品来接纳、理解并解释一直缠绕着他的影像。
真正走近大师必读。
作者: 面孔背后 时间: 2012-5-18 11:15
{:soso_e102:}
欢迎光临 九分钟电影锦标赛 (http://www.showing9.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